行政调解制度基本原则研究
本文关键词: 行政调解 自愿调解 能动调解 调解保密 不利证据排除 出处:《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行政调解制度基本原则应主要包括自愿、合法原则,积极主动原则,保密原则,不利证据排除原则。作为底线规则,自愿、合法原则体现了当事人纠纷解决意思自治权与国家公权力规制的有效均衡。作为能动规则,积极主动原则借助于行政权力的能动特质,体现了行政调解制度的服务特性。作为屏蔽规则,保密原则为当事人营造了自主交流空间与防干扰系统。作为退路规则,不利证据排除原则有利于消除当事人对因调解不成功所可能引发的证据不利地位影响的顾虑,有利于在程序之内构建安全交流空间。
[Abstract]: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system should include voluntary, legal principle, ac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confidentiality, unfavorable evidence exclusion principle. As the bottom line rules, voluntary, legal principle embodies the autonomy of will of the parties to resolve disputes with state power regulation of the effective balance. As a dynamic rule, active principle by means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initiative characteristics,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system. As the shield rules, confidentiality for the parties to create independent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anti jamming system. As the retreat of rules, unfavorable evidence exclusion principle helps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ties to a disadvantage due to evidence of unsuccessful mediation may be triggered concerns, is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safe space in exchange within the progra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管理创新目标下的行政许可后续监管问题研究——以信息均衡为视角”(12YJC820122) 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分类号】:D922.1
【正文快照】: 尽管作为社会矛盾钝化机制的行政调解对纠纷当事人而言是一种经济便捷的途径,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在实践层面,我国许多行政机关却逐步淡化了对行政调解制度的认知,忽略了对行政调解手段的运用。“不仅在制度实践层面,而且在理论建构层面,行政调解制度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星美;;当代调解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2 肖建华;唐玉富;;论法院调解保密原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王锡锌;规则、合意与治理——行政过程中ADR适用的可能性与妥当性研究[J];法商研究;2003年05期
4 范愉;;行政调解问题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雷振;;论行政调解的合法原则[J];福建法学;2012年03期
6 宋迎军;;河北省法治政府建设策论研究[J];河北法学;2009年04期
7 范愉;;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调解[J];河北学刊;2006年06期
8 康枫翔;;荷兰的行政调解制度——兼论对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启示[J];理论界;2012年02期
9 冯之东;;行政调解制度的“供求均衡”——一个新的研究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喻少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行政调解[J];学术界;200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蒋惠岭;[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储皖中;[N];法制日报;2010年
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刘莘;[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娟;;行政诉讼调解程序的正当性解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唐茂林;;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方式的转型——以纠纷解决的成本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4 张娟;;行政诉讼调解程序的正当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肖建华;杨兵;;对抗制与调解制度的冲突与融合——美国调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6 邱星美;;当代调解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7 李政;;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研究——基于美国调解程序和效力的启发[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8 刘东根;恢复性司法及其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借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綦通;;恢复性司法理念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谷丽娜;;和谐社会下的行政调解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孙泳;;公私法冲突的司法选择——论行政合同诉讼中混合性司法规则之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聂慧萍;;我国20年行政审判权运行的轨迹与启示:从对峙到协调——以行政诉讼协调撤诉现象分析行政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关系[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赖梁盟;王晓萍;吴德恩;罗红霞;;贵州省行政调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6 牛福静;;论行政复议调解制度[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7 肖萍;;论服务型政府背景下行政纠纷和解制度的构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陈启超;;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考量[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麦青;;类型化调解机制初探[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10 陈利红;;论人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4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尹华蓉;论亲告罪的合理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刘洋;论司法权的社会功能[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东生;行政复议制度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文斌;律师调解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育文;“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谢晟;论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具体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周长青;民事纠纷的行政调解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丽梅;我国行政复议和解制度的具体设计[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邓彬;农村基层法庭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广伟;;现行医疗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某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范忠信;贱讼:中国古代法观念中的一个有趣逻辑[J];比较法研究;1989年02期
3 姚作为,王国庆;制度供给理论述评——经典理论演变与国内研究进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4 胡家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刍议[J];中国司法;2001年10期
5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6 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7 苏力;;曾经的司法洞识[J];读书;2007年04期
8 卢顺珍,陈惠良;论行政调解制度的确立[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陆益龙;;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傅蔚蔚,张旭良;论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和改革[J];法律适用;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法学博士 何海波;[N];法制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春;袁峰;;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1期
2 李栋;;行政调解制度的经济分析[J];传承;2009年06期
3 刘艳梅;孙广义;王志颖;;关于建立和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的对策思考[J];学术交流;2009年05期
4 王星;;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对行政调解制度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9年20期
5 侯钢;;浅析我国海事行政调解制度[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5期
6 张媛;;浅析行政调解制度[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3期
7 刘鹏;;社会矛盾“大调解”中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J];理论与改革;2012年05期
8 赵东海;;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4期
9 马俊;;行政调解制度之困境与出路[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王娇娇;;行政调解制度存在及发展的合理性考证[J];学理论;2013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邓刚宏;;行政调解制度研究[A];2013年政府法制研究[C];2013年
2 赵春忠;沙正荣;王林;;论完善海事行政调解制度[A];2004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郭大林;;环境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的重构——基于我国台湾公害纠纷调处制度的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 周丽丽;环境执法行政调解制度之设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贾君;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3 韩秀歧 王茂清;行政调解制度的构想及完善建议[N];西部法制报;2012年
4 周法庭 王学军;徐州大力推进“合同助农”[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庞仙;加大合同帮农力度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N];中国工商报;2007年
6 龚珊 高燕;昆明市宜良工商开展合同帮农工程侧记[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7 林红来 马亮;让合同由纸上落实到地上[N];中国工商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飞;试论当代中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杨静;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婷婷;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栩;行政调解制度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德泽;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王璐;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梁圆圆;法治视野下行政调解制度的定位与价值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8 刘源;行政调解制度实施现状分析与完善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颖异;论我国的行政调解制度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卉;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8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45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