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论耕地互换纠纷及其预防机制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8-06-03 20:23

  本文选题:耕地互换 + 土地承包经营权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耕地互换是指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相互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承包地块的行为。耕地互换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方式,也是处理土地细碎化的有效途径。耕地互换实践中各种纠纷不断发生,现行法律规定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应对。耕地互换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以及公权力对乡村治理的渗透,致使道德规范瓦解,并使其调控能力也随之丧失;二是因现行法律对耕地互换程序以及权利保障措施之规定存在漏洞,导致法律规范在耕地互换纠纷的预防中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因互换后的耕地在农地流转和土地征收中的机会不对等,造成耕地价值实现以及收益获得失衡。耕地互换纠纷预防机制之构建,既要重构乡村道德体系、减少公权力的过度干预以重塑道德的规制作用;又要细化耕地互换程序、健全权利保障机制来实现法律的有效调整;还要建立耕地流转平衡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分配制度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Abstract]: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refers to the exchange of land contractual management rights and land plots among the land contractual operators in the sam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of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 circulation,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land fragmentation. Various disputes occur continuously in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al with them effectively by the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main causes of 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dispute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cquaintance society to semi-acquaintance society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public power into rural governance lea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moral norms and the loss of their control capacity; Second, because of the loopholes in the provisions of the current law on the 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procedure an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righ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legal norms to play a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disputes; The third is that the opportunity of farmland transfer and land expropriation is not equal, which results in the rea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value and the imbalance of incom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dispute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rural moral system and reduce the excessive intervention of public power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role of moral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refine the procedure of cultivated land exchange and perfect the right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adjustment of the law.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balance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irculation and perfect the compensa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of land requisition to play a regulating role in the marke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重点课题“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研究”(13SFB1004)
【分类号】:D922.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烈英;唐立文;;中美两国土地征收补偿比较与借鉴[J];中州学刊;2014年09期

2 李明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农村道德建设的资源意义[J];道德与文明;2014年05期

3 陈柏峰;;从乡村社会变迁反观熟人社会的性质[J];江海学刊;2014年04期

4 刘美萍;;农村非政府组织:优化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商艳冬;陈小君;;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法律制度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年06期

6 林楠;童建军;;道德贫困及其治理的乡村个案研究:基于信德的观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房绍坤;王洪平;;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征地补偿费的归属与分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8 毛飞;孔祥智;;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支持和模式创新——来自重庆市江津区的经验与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陈立双;姜明英;;辽宁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200户农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1年07期

10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主体特征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吕敏;顾建兵;;互换耕地28年后反悔[N];人民法院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文;冯义强;;论耕地互换纠纷及其预防机制之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刘美萍;;农村非政府组织在乡村协商民主中的价值意蕴[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8期

3 徐超;;“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注销登记的功能解析及制度完善[J];农村经济;2017年06期

4 闫红果;;新形势下农民诚信道德失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5 邹宝玲;仇童伟;罗必良;李尚蒲;;农地福利保障如何影响农地转出——基于制度保障与社区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6 魏振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与“出租”流变考[J];财经法学;2017年02期

7 李太淼;;构建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的土地制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8 田韶华;;论集体土地上他项权利在征收补偿中的地位及其实现[J];法学;2017年01期

9 冯淑英;;农村土地征收补偿费纠纷案件若干实务问题[J];山东审判;2016年06期

10 周晖;;京郊农村征地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爱华;;美国土地征收法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法学;2013年04期

2 万伟伟;曹露聪;;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范式与路径选择[J];求索;2013年03期

3 谢根成;杨紫;;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3年01期

4 李宁;;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农民自组织能力提升问题的探索[J];学术界;2012年11期

5 郑尚元;;土地上生存权之解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权利性质分析[J];清华法学;2012年03期

6 邹爱华;;土地征收权商业化的含义和种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张英秀;;原子化村庄农民自组织的缺失与再生——基于集团理论的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卢福营;;论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9 刘美萍;;非政府组织: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阎占定;白照坤;;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怡;;重庆市贪污贿赂的新特点及其预防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2 张元元;;高校职务犯罪预防机制重构[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06期

3 刘尚旺;建立职务犯罪预防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11期

4 李建华;卓小蕾;;行政“一把手”腐败的预防机制[J];文史博览(理论);2013年01期

5 蔡蓉英;;新时期加强警察腐败预防机制研究[J];理论界;2014年02期

6 孙小荣;聋人犯罪及其预防机制[J];社会;2001年11期

7 孙小荣;正确认识聋人犯罪 建立聋人犯罪预防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1期

8 董邦俊;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及其完善[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何杰;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机制探究[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明高;何丹;;贪官外逃预防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明强;董安华;沈欣;;从亡羊补牢到曲突徙薪——对企业建立质量问题预防机制的思考和探索[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江法;全面加强预防机制建设[N];平顶山日报;2007年

2 本报通讯员 赵菊仙 祁璐;创新预防机制 拓展预防领域[N];人民代表报;2013年

3 记者 张缓鸣 通讯员 邹越 陈杰;如皋预防机制推动全市社保基金规范完善[N];江苏法制报;2013年

4 王猛 余海;新县审检联合构建职务犯罪预防机制[N];中国审计报;2010年

5 张玖霞;温县 “四注重”完善预防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蓝向东;从三个维度研究预防机制[N];检察日报;2013年

7 崇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黎时亮;关于构建反腐倡廉预防机制的思考[N];咸宁日报;2008年

8 临汾市委党校 杨长俊;试论职务犯罪及预防机制[N];山西党校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剑辉 通讯员 张琪;我市建立跨市垃圾污染预防机制[N];惠州日报;2011年

10 雷昊;市、区检察院与市建设局共同构建预防机制[N];晋中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华;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溢春;环境邻避事件的压力及预防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3 石晶晶;中国腐败预防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4 季时雨;完善广州反恐预防机制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有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预防机制与我国相关机制完善[D];苏州大学;2008年

6 于杰;海峡两岸刑事冤案预防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7 李涛;职务犯罪预防机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沈辉;论我国腐败的预防机制[D];苏州大学;2002年

9 鲁漪;职务犯罪预防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10 孟凡良;刑事冤假错案预防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74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974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f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