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关于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5:00

  本文关键词:关于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令人惊叹,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电子政府、虚拟企业、信息家电、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全新的社会经济范畴和全新的经济活动充斥着我们的整个社会,似乎人们的所有活动都将要与网络发生关系,这就是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然而,任何事物的利与弊都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态地去看待,网络的利与弊也是同时存在的。网络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自由,但各种不利也随之而来,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一种。网民眼中的网络暴力其实是这样的: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网络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在网络世界中的人们是匿名的,所以网民比在现实生活中要自由的多,在这里,网民更加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并与其达成共识,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网络社会是虚构的,不现实的,人们可以编造任何角色:彪形大汉可以扮演成窈窕淑女;弱女病夫可以扮演成剑客侠士;如果你感到遇上了一个情场高手,或许事实上她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黄毛丫头。人性在这样的“蒙面舞会”中,不论是恶的方面还是善的方面,都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某些沉溺于网络的“网虫”,甚至会忘记他(她)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而沉浸在网络构成的虚幻社会里。Email、电子公告板、讨论区、聊天室、ICQ,使他们流连忘返。然而在这种环境下网民的自律程度也会大大降低,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大量的网络暴民。在匿名虚构的网络之中,网络暴民就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和道德约束,如雄鹰般自由驰骋,对任何事情都毫不避讳的发表心中所想,这样还会给有些道德规范欠缺的网民提供发泄的舞台,不顾他人感受,进行谩骂和攻击。这样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探析网络暴力。在介绍网络暴力的兴起以及暴力、网络暴力、网络暴民含义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网络暴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描述了我国网络暴力的治理现状。第二部分,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缺位、网络暴民的道德失范、网络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不健全、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性四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暴力的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的网络暴力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扰乱了网络环境;侵犯了当事人的身心与权益;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第四部分,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使得整个社会不得不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再次强调了网络暴力会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治理网络暴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网络暴力 网络暴民 网络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D922.1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一)选题依据及目的10-11
  • (二)研究现状11-12
  • (三)研究方法12
  • (四)创新与不足12-13
  • 一、网络暴力初探13-23
  • (一)网络暴力的兴起13-14
  • (二)概念界定14-17
  • 1.暴力14-15
  • 2.网络暴力15-16
  • 3.网络暴民16-17
  • (三)表现形式17-20
  • 1.以新闻文字为表现形式的网络暴力17-19
  • 2.以图片信息为表现形式的网络暴力19
  • 3.以视频传播为表现形式的网络暴力19-20
  • (四)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现状20-23
  • 1.我国关于网络暴力的立法体系20-21
  • 2.治理网络暴力中存在的问题21-23
  •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23-28
  • (一)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缺位23-24
  • (二)网络暴民的道德失范24-25
  • (三)网络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不健全25-26
  • (四)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性26-28
  • 三、网络暴力的影响28-32
  • (一)扰乱网络环境28-29
  • (二)侵犯当事人的身心与权益29-30
  • 1.隐私权受到侵犯29
  • 2.名誉权受到侵犯29-30
  • (三)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30-32
  • 四、网络暴力的治理32-41
  • (一)强化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意识32-33
  • (二)充分发挥媒介议程设置功能33-35
  • 1.增强网络媒体的权威性33
  • 2.增强把关人的功能33-34
  • 3.提高网民的整体水平34
  • 4.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并举34
  • 5.应用议程设置理论开展政策宣传34-35
  • (三)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35-37
  • 1.立法方面的完善35-37
  • 2.守法方面的完善37
  • 3.执法方面的完善37
  •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37-41
  • 1.确立网络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38-39
  • 2.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39
  • 3.加强网民的道德修养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46
  • 后记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晓丹;;网络暴力现象中的青年心理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2期

2 鄢烈山;孟波;;天使还是魔鬼——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J];理论参考;2009年08期

3 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新闻大学;2012年01期

4 ;刘晨:杜绝网络暴力[J];求是;2013年11期

5 李奋飞;;应该怎样看待“网络暴力”[J];中国检察官;2013年17期

6 王秀平;;网络暴力公益诉讼的法律保障[J];青年记者;2014年20期

7 周国平;;“网络暴力”何时休?[J];中国信息界;2006年13期

8 英恩;;网络暴力:骂声窒息自由[J];软件工程师;2006年12期

9 郝香;;网络暴力成因及防治[J];东南传播;2007年10期

10 陈妍妍;;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与防范对策——从丁香小慧等事件引发的思考[J];东南传播;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晋;;面对人肉搜索——倡导合理适度 拒绝暴力侵权[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光华;;网络暴力中“群体极化”倾向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中;网络暴力第一案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2 路芳 山西财经大学;是什么促成了网络暴力[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3 张立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浅谈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N];广西法治日报;2012年

4 张伟;如何应对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N];西部法制报;2012年

5 王彬彬;发达国家如何治理网络暴力言论[N];学习时报;2013年

6 太行日报社 王新平;网络暴力传播消除对策研究[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7 舒锐;人肉搜索让网络暴力击鼓传花[N];人民法院报;2014年

8 吴学安;制止网络暴力需要加大执法力度[N];法制日报;2014年

9 苏润;人肉搜索让网络暴力击鼓传花[N];人民邮电;2014年

10 严宝康;网络暴力之风不可长[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宁宁;论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及治理[D];河北大学;2010年

2 袁智玲;和谐语境下的网络暴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3 李舒慧;网络暴力语言现象探析[D];渤海大学;2013年

4 梁丽莉;法律规制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刘莹;政府监管网络暴力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6 左晓光;网络暴力的法理学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7 胡翔;中学生网络暴力及其防治[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倪艳楠;网络暴力现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9 孙丹;网络暴力侵权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湘毅;我国网络暴力内容及其规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关于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76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