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适用
发布时间:2017-04-02 14:09
本文关键词:论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适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风险预防原则一经提出,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该原则旨在预防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保护人类和环境。该原则的独特蕴意和功能,使其产生不久即在许多国际环境公约中得以运用,同时也被许多国家作为一项重要法律原则予以采纳。我国受时代的局限性影响,环境立法相对比较滞后,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认知仅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因此,在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中尽管规定了防治环境损害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隐含着风险预防原则所倡导的精神因素,但相差巨大,两者并不是同一层面的原则。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恶化,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境立法大幅度增加,但在立法理念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源头治理”的“源头”理解上存在误区,风险预防原则并没有在大部分的环境立法中被采纳,且“纸面立法”的色彩十分严重,在发达国家被高度认可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法律原则,在我国近似“形同虚设”。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的这种困境,促使我去关注并研究该原则的内涵及其功能和价值,探寻该原则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何以运用及如何成为一项可以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法律原则。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梳理了风险预防原则的产生和发展,风险预防原则的内在含义,风险预防原则受到我国学术界、实务界及立法机关的认知与重视。其次,着重探析风险预防原则在大气污染防治中适用及其适用的特殊性、适用的法律价值。第三,通过对国外环境法中引入风险预防原则以及我国个别地区先行取得的成功立法经验分析,阐明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引入风险预防原则的可行性与现实性。第四,基于实证考察,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当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引入风险预防原则存在的理论、现实障碍及文化和观念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五,基于上述历史与现实、问题与原因,提出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对策思路。指出,当下应当重点解决风险阈值、传统证据、行政监管等问题,并提出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风险预防原则 环境风险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研究意义9
- 研究现状及其评价9-11
- 1 风险预防原则的基本理论问题11-15
- 1.1 风险预防原则的产生和发展11-12
- 1.1.1 风险预防原则的产生11
- 1.1.2 风险预防原则的发展11-12
- 1.2 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含义12-13
- 1.2.1 强风险预防原则与弱风险预防原则12
- 1.2.2 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内容12-13
- 1.3 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的表达13-15
- 1.3.1 与保护优先原则的一致性13
- 1.3.2 与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的区别13-15
- 2 风险预防原则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特殊性15-19
- 2.1 大气污染的风险认知15-16
- 2.1.1 风险排序与风险特征15
- 2.1.2 个体特征15-16
- 2.2 大气污染防治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必要前提16-17
- 2.2.1 判断科学不确定性16
- 2.2.2 考虑风险程度16-17
- 2.3 风险预防原则在预防大气污染中的法律价值17-19
- 2.3.1 代际公平价值17
- 2.3.2 秩序安全价值17-18
- 2.3.3 人权平等价值18-19
- 3 大气污染防治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可能与现实19-25
- 3.1 国际环境立法中的先例示范19-20
- 3.1.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体现19
- 3.1.2 在应对臭氧层空洞方面的体现19-20
- 3.2 我国部分环境立法中的先行立法尝试20-22
- 3.2.1 大气污染防治法20-21
- 3.2.2 环境影响评价法21-22
- 3.2.3 清洁生产促进法22
- 3.3 当下大气污染防治的政府认知22-25
- 3.3.1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2-23
- 3.3.2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3-24
- 3.3.3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24
- 3.3.4 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4-25
- 4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阻碍因素25-30
- 4.1 观念认知落后25-26
- 4.2 法律规范局限26-27
- 4.3 利益均衡悖论27
- 4.4 环境风险阈值27-28
- 4.5 传统证据理论28-29
- 4.6 监管力度不足29-30
- 5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思考30-39
- 5.1 落实公众参与制度30
- 5.2 扩展政策环评范围30-31
- 5.3 协调各方利益均衡31-32
- 5.4 明确风险阈值标准32-33
- 5.4.1 明确环境风险的类型32
- 5.4.2 评估环境风险量度32-33
- 5.5 保障风险预防原则的司法适用33-35
- 5.5.1 基于个案法益平衡33
- 5.5.2 证据规则以行为风险性为基础33-35
- 5.6 优化行政监管手段35
- 5.6.1 实行多样化监管方式35
- 5.6.2 合理配置监管人员35
- 5.7 注重市场诱导机制35-36
- 5.7.1 丰富市场调节方式35-36
- 5.7.2 扩宽市场调节渠道36
- 5.8 完善配套法律制度36-39
- 5.8.1 环境风险审批制度36-37
- 5.8.2 环境风险补偿制度37
- 5.8.3 环境风险预警预案制度37-38
- 5.8.4 区域联防联控制度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个人简介42-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伟;;欧盟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理论;2013年12期
2 江丽丹;;论环境权与人权的关系及其实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邓纲;;论风险预防原则对传统法律观念的挑战[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4 江伟钰;;论《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及构建我国绿色GDP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方X;中日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比较及立法启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1期
6 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理论前沿;2004年13期
7 李琦;法的确定性及其相对性——从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出发[J];法学研究;2002年05期
8 程胜高,鱼红霞;环境风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环境保护;2001年09期
9 李启家;日本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新动向探微[J];环境导报;200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论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适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8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