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05:40
   环境信用评价是新时期下应对环境问题的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手段,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为主导,以个人、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环境信用评价为补充,综合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环境行为主体的环境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价并对外公开评价结果,督促环境行为主体规范自身环境行为,自觉履行环境责任。环境信用评价与环境信息密切相关,具有未来向性,同时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浓厚的管制特征,行业特征明显。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社会学的陌生人社会理论以及环境法学的预防理论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先后经历了市县探索、省级试点和全国性建设等三个阶段。在国家社会信用发展规划的引导下,地方和中央立足中国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特色的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体系。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全国各地的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差异也较大。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法分散、层级过低,不利于制度的实效发挥和规范化运作;评价主体制度缺位,重企业,轻政府、轻个人和轻社会组织状况明显,同时阻隔第三方中立机构介入,使得环境行政部门掌握评价绝对权力,不利于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评价信息公开制度缺位,使得评价所需信息存在量和质的缺陷,无法保障评价效果;评价标准制度缺位,当前评价标准不科学之处颇多,不利于规范权力运行和缩小行政裁量权;评价程序制度不完善,现行规范主要规定了评价阶段的程序,而缺乏对事后救济等程序的规定,主要规定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程序,而缺乏对其他主体的评价程序的规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制度缺位,应用范围过窄,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和制裁不强,部门之间联动缺乏,缺乏评价成果共享。上述问题,究其根源,与当前社会对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认识、政府主导模式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应从以下方面应对。首先,应该明确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将企业作为主要评价对象,将政府、公民个人、社会组织作为必要对象,建设无缝的环境信用评价之网。其次,要加强具体制度建设,主要包括进行法律整合、提高法律层级,完善评价实施,建设全程监督和救济制度等。最后,还应该为环境信用评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2.68;X32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环境信用评价及其法律制度的一般解读
    第一节 信用及信用评价
        一、信用
        二、信用评价
    第二节 环境信用评价
        一、环境信用评价的界定
        二、环境信用评价的性质
        三、环境信用评价的特征
    第三节 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
        一、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释义
        二、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体系
        三、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性质和特征
        四、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市县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5年)
        一、环境标志认证阶段
        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起步阶段
        三、信用管理机构与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阶段
    第二节 省级试点并逐步推广阶段(2005-2011年)
        一、全国性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二、全国性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及逐步推行
        三、地方性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建设
    第三节 全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建设阶段(2011年至今)
        一、国家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建设
        二、地方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建设
第三章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问题与根源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分散、层级过低
        二、评价主体制度缺位
        三、评价程序制度不完善
        四、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制度缺位
        五、评价监督与救济制度缺位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问题的根源
        一、对环境信用评价认识存在误区
        二、政府主导模式带来的弊端
        三、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第四章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二、意义
    第二节 完善环境信用评价法律制度
        一、明确制度核心内容
        二、完善制度内部构造
        三、改善制度外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关于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环境保护;2017年20期

2 李文杰;乔明;陶华旸;董博文;豆豆;;甘肃省开展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取得的效果[J];环境与发展;2017年08期

3 刘翌;汤维祺;鲁政委;;“绿色企业”评价体系: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金融发展评论;2017年09期

4 陈明扬;胡颖铭;吕瑞斌;吕晓彤;王忠;;四川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探索[J];四川环境;2017年S1期

5 张江玲;;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法制化的思考[J];四川环境;2017年02期

6 谢国民;盛旭青;;关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应用和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年04期

7 苏丽萍;冉涛;;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年02期

8 刘慧;樊磊;黄哲;;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程序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年01期

9 何佳锡;;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现状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03期

10 樊磊;刘慧;张越阳;黄哲;;包头市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余静如;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合亭润;曲靖市环保局环境保护信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连甲;上海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4 周斌泉;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5 莫张勤;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6 韩经纬;政府管制视角下的黑名单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李夕兵;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9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859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7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