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行政立法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行政法规、规章的实施效果以及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效。随着时代变迁和形势变化,一些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出现了不能适应甚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定,这无形中损害了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威性。实践经验表明,行政立法后评估是检验现有行政立法实际运行效果和提高行政立法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行政立法后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评估发现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存在的不足,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修改、废止行政法规和规章提供依据。评估主体是评估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谁来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与之配套的评估标准、方法、程序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和评估结果是否客观、有效等。因此有必要对评估主体进行系统研究,为行政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建立健全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规范政府行政立法后评估的法律文件,推动了行政立法后评估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些问题在不断地暴露。就评估主体而言,评估主体单一、公民未成为实质性评估主体、专家参与评估缺乏机制的保障、评估主体资料收集困难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起步较晚,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监督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行政立法后评估开展较早,出台了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法律或法规指导评估活动。政府重视行政立法后评估,注重对评估人员的培训,重视外部评估主体参与,这些对我国都有着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央和地方行政立法后评估实践为蓝本,深入剖析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已有学术研究成果与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完善提出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后评估 评估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一、绪论9-14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二) 文献综述10-12
- 1. 国内文献综述10-11
- 2. 国外文献综述11-12
- 3. 国内外研究评述12
- (三) 研究方法12-13
- 1. 文献分析法12
- 2. 比较研究法12-13
- (四) 论文基本框架结构13-14
- 二、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概述14-20
- (一) 行政立法概念的界定14
- (二) 行政立法后评估界定14-16
- (三) 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界定16-20
- 1. 内部评估主体17-18
- 2. 外部评估主体18-20
- 三、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20-29
- (一) 评估主体单一20-21
- (二) 外部评估主体获取信息困难21-22
- (三) 公民未成为实质评估主体22-24
- (四) 第三方评估发挥作用不足24-25
- (五) 专家参与评估缺乏机制保障25-26
- (六) 监督主体缺位26-27
- (七) 缺乏全国统一适用的立法规范27-29
- 四、域外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概览29-36
- (一) 域外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29-32
- 1. 行政机关29-30
- 2. 第三方评估主体30-31
- 3. 公众31-32
- (二) 域外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具体规范32-34
- 1. 评估主体及其职权职责法定化32-33
- 2. 对评估主体进行培训33
- 3. 建立机制吸引公众参与33-34
- (三) 域外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对我国的启示34-36
- 1. 政府重视行政立法后评估34-35
- 2. 制定法律规范评估主体35
- 3. 重视外部评估主体的参与35
- 4. 谨防评估形式化35-36
- 五、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完善36-47
- (一) 确定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遵循的原则36-38
- 1. 法律优先原则36
- 2. 民主原则36-37
- 3. 比例原则37
- 4. 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37
- 5. 专业性原则37-38
- 6. 依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主体38
- (二) 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建构38-47
- 1. 政府主导下的评估主体多元化38-39
- 2.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39-41
- 3. 促进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41-42
- 4. 建立机制保障专家参与评估42-43
- 5. 完善评估主体信息获取路径43-44
- 6. 有效发挥内外评估监督主体的作用44-45
- 7.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玲;试论行政立法行为的撤销[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王宝明;中国行政立法评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张建明;目前我国行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唯实;2000年Z1期
4 李慧;论行政立法的程序及其监督[J];唯实;2000年Z1期
5 张建明;我国行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0年04期
6 吴志勇;;我国行政立法的价值取向[J];福建法学;2000年03期
7 龚向和;知识经济与行政立法制度创新[J];江海学刊;2001年03期
8 贾莉;论我国行政立法及其监督[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02期
9 方妤;关于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杨志武;设置公众对于行政立法的挑战程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勋;;对行政立法中的公民消极参与现象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江子浩;马贝艺;;我国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A];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5年
3 江子浩;李剑;马贝艺;余飞麟;李萍;;行政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A];2006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6年
4 黄庆华;汤恩婧;;试析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控制[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5 申晓华;;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行政立法与民主参与[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细良;高修卫;;论“行政立法部门化”及其防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牛玉兵;;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行政立法[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钟佳萍;黄瑜;;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行政立法[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9 窦衍瑞;;论行政立法的程序控制[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10 胡兰文;许洪军;;试论我国行政立法监督[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冲;行政立法中的民事制约[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赵肖筠 阎巍 赵改荣;行政立法中的民事制约[N];法制日报;2004年
3 厦门监察局课题组;建立健全行政立法监督机制[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4 黄龙;行政立法的民事制约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记者 顾瑞珍;完善行政立法机制促和谐[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记者 商宇;我市行政立法定下基本规范[N];重庆日报;2008年
7 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早报特约评论员 王琳;行政立法:汲取民意与听取民意同等重要[N];东方早报;2009年
8 张红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加强行政立法评估体系建设[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9 珠海市法制局 余学旺;重数量更要重质量[N];珠海特区报;2011年
10 张伟杰;行政立法 需要老百姓的互动[N];工人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祥华;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马凯;行政立法监督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荣;行政立法的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徐信贵;行政立法中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刘芳核;行政立法评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董婷;论行政立法腐败及其防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少霞;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左丽艳;行政立法不作为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唐姝;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杜琨;行政立法回避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曹阳;行政立法效益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颖;论行政立法及其监督模式[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行政立法后评估主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9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