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6 11:03
校园安全是办学的底线,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得以曝光,其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引起了社会大众和媒体们的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的频繁发生不仅给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长期难以磨灭的伤害,更加影响了学校学生群体的正常学习状态和生活环境,容易引发校园恐慌心理,是社会的毒瘤。而校园欺凌最显著的长期持续且隐蔽的特性,致使人们在发现时,其严重影响大多已经难以补救。我国当前在反校园欺凌领域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立法文件,而是加快了《校园安全法》的立法进程。但是,为达到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六个规范性文件(如《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等)。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或追究相关人员相应的法律责任时,由于这些规范性文件均不具有适用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只能从分散在不同法律的规定中进行责任追究。这样既不利于惩罚欺凌行为人及其他相关责任人员,也不利于对受欺凌学生的人身权利和受教育权利予以及时有效救济。校园欺凌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性别差异
图 2 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性别差异 1、2 来源:庞红卫,王燕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浙江为样本[J]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6):4-12.安徽大学的刑法学硕士李晴在其毕业论文中对其所阐述的校园欺凌现状做了实证研究。她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1)在其的中小学学生中,有 27%的学生属于欺负者,而 66%的学生属于受欺负者;(欺负者的男女比例上,男生参与欺负行为的比例远远大于女生,而作为受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与应对研究——基于天津市中小学的调查[J]. 郑彩华,杨旭.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05)
[2]校园欺凌治理的责任体系和追责机制建构[J]. 郭瀚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18(25)
[3]校园欺凌问题的刑法治理探析[J]. 王志祥,王艺丹.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7)
[4]“校园欺凌”:内涵辨识、应用限度与重新界定[J]. 俞凌云,马早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18(12)
[5]校园欺凌者及监护人“中间性处罚”法律责任研究[J]. 任海涛. 教育发展研究. 2018(12)
[6]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浙江为样本[J]. 庞红卫,王燕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16)
[7]法治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概念探析[J]. 申素平,贾楠.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7(04)
[8]校园欺凌本源论[J]. 赵旭东. 教学与管理. 2017(15)
[9]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学思考[J]. 徐淑慧,苏春景.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10]防治校园欺凌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周冰馨,唐智彬.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03)
硕士论文
[1]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形成机制与防治路径[D]. 李琦.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探究[D]. 王祥.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研究[D]. 张依婷.沈阳师范大学 2018
[4]校园欺凌犯罪现状、原因与防控对策研究[D]. 李晴.安徽大学 2018
[5]我国校园欺凌中法律责任年龄问题研究[D]. 张文博.华中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92531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性别差异
图 2 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性别差异 1、2 来源:庞红卫,王燕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浙江为样本[J]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6):4-12.安徽大学的刑法学硕士李晴在其毕业论文中对其所阐述的校园欺凌现状做了实证研究。她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1)在其的中小学学生中,有 27%的学生属于欺负者,而 66%的学生属于受欺负者;(欺负者的男女比例上,男生参与欺负行为的比例远远大于女生,而作为受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与应对研究——基于天津市中小学的调查[J]. 郑彩华,杨旭.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05)
[2]校园欺凌治理的责任体系和追责机制建构[J]. 郭瀚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18(25)
[3]校园欺凌问题的刑法治理探析[J]. 王志祥,王艺丹.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7)
[4]“校园欺凌”:内涵辨识、应用限度与重新界定[J]. 俞凌云,马早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18(12)
[5]校园欺凌者及监护人“中间性处罚”法律责任研究[J]. 任海涛. 教育发展研究. 2018(12)
[6]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浙江为样本[J]. 庞红卫,王燕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16)
[7]法治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概念探析[J]. 申素平,贾楠.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7(04)
[8]校园欺凌本源论[J]. 赵旭东. 教学与管理. 2017(15)
[9]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学思考[J]. 徐淑慧,苏春景.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10]防治校园欺凌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周冰馨,唐智彬.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03)
硕士论文
[1]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形成机制与防治路径[D]. 李琦.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探究[D]. 王祥.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研究[D]. 张依婷.沈阳师范大学 2018
[4]校园欺凌犯罪现状、原因与防控对策研究[D]. 李晴.安徽大学 2018
[5]我国校园欺凌中法律责任年龄问题研究[D]. 张文博.华中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92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592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