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8:22
本文关键词: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三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繁荣、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但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房屋价格的不断攀升,让越来越多的人望“屋”兴叹。为了保障人民的居住权,使得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住上舒适的房屋,我国推出了多项保障性住房制度,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但是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使得政府出台这些政策的初衷并未完全实现。保障性住房制度,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居住,只有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 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该制度对于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该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律对各类保障性住房的规划、构建、分配和监管等进行详细规定,通过规范有效措施来保障住房困难群体实现居住权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目前的住房制度情形大致如下:首先,,率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通过自有资金购买房屋,满足自己住房需求;其次,收入方面不太富余的群体,即中低收入者,通过国家的经济适用房制度来满足自身住房方面的需要;最后,经济方面没有能力者,依靠国家的廉租住房制度、公租房制度来实现自己的住房梦。本文主要讨论后两种住房制度。 近三十年来,我国在住房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通过多种探索,来实现大家的住房梦。截止目前,有经济适用房制度、公租房、廉租房等。诚然,在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不足之处也依然存在,如保障主体往往存在弄虚作假,监管主体监督不到位,权钱交易偶有发生,这些都影响到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实际效用的发挥。究其成因,皆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统一的、完善的、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缺乏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建设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目前,我国多数学者对保障性住房的研究,还局限在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法学视角的分析还很不足。法学领域成果的缺失,没能对保障性住房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期待从法学角度给保障性住房的探索进行一些尝试。 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1、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建设。早日出台《住房保障法》,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强化政府职责。在立法中明确政府的责任,将政府对公民居住权所承担的义务由道义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3、科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在立法上明确保障对象为中低收入以及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4、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方式。当前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立法应明确现阶段采取实物化保障模式(“砖头补贴”)和货币化保障模式(“人头补贴”)并存,以实物化保障模式为主的保障方式。5、确立适度的保障标准。切实保证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建立健全质量终身责任制。6、实行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完善个人信用和收入监管机制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动态监管,严格执行定期审查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强化相关法律责任,增加违法成本,解决压力缺失问题。 本文笔者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工具和引文追踪等方法去查阅国内外有关住房保障的专著、论文等,综合其中的观点,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并对其展开论述。 第二,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外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特色,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 第三,归纳分析法、演绎推理法。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构建应采用的原则,并提出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立法建议。 笔者力求从法学角度上对住宅保障问题予以剖析,并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分析对比,从我国的住房保障立法现状出发,对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进行设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观点。
【关键词】:住房 保障性住房 法律制度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18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5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框架)15-17
- 第2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17-26
- 2.1 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概述17-21
- 2.1.1 各类保障性住房概述17-19
- 2.1.2 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概述19-21
- 2.2 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21-24
- 2.2.1 宪法基础21-22
- 2.2.2 经济法基础22-23
- 2.2.3 社会保障法基础23-24
- 2.3 小结24-26
- 第3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26-34
- 3.1 立法层次低,缺乏系统性26-27
- 3.1.1 立法层次较低26
- 3.1.2 地方立法状况良莠不齐26-27
- 3.1.3 缺乏专门法律27
- 3.2 保障对象不科学不明确27-29
- 3.2.1 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部分错位27-28
- 3.2.2 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范围过窄28
- 3.2.3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有待明确28-29
- 3.3 保障方式不符合国情29-31
- 3.3.1 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方式单一29-30
- 3.3.2 廉租住房保障方式混乱30-31
- 3.4 保障住房租金标准设置缺少梯度31
- 3.5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单一31-32
- 3.6 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32-33
- 3.6.1 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32
- 3.6.2 惩罚措施缺乏威慑作用32-33
- 3.6.3 激励机制欠缺33
- 3.7 小结33-34
- 第4章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对策34-49
-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则34-38
- 4.1.1 政府主导原则34-35
- 4.1.2 有限保障原则35-36
- 4.1.3 公平公正原则36-37
- 4.1.4 分类保障原则37-38
- 4.2 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具体法律制度的建构38-48
- 4.2.1 强化政府职责38-40
- 4.2.2 科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40-41
- 4.2.3 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方式41-43
- 4.2.4 确立适度的保障标准43-45
- 4.2.5 实行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45-48
- 4.3 小结48-49
- 结论与展望49-50
- 1、结论49
- 2、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构建城镇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5年10期
2 郑尚元;;居住权保障与住房保障立法之展开——兼谈《住房保障法》起草过程中的诸多疑难问题[J];法治研究;2010年04期
3 张齐武;徐燕雯;;经济适用房还是公共租赁房?——对住房保障政策改革的反思[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4 郝娟;;英国住房供应体系中廉价公房开发[J];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01期
5 刘梅;;廉租房准入与退出制度的法律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刘颖;;廉租房退出制度中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师;2009年01期
7 何元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经验借鉴与我国的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6期
8 刘阅春;;居住权制度的适用范围探析[J];理论探索;2007年04期
9 李克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逐步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J];求是;2011年08期
10 张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脉络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6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