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产业集群作为在特定地域上、特定产业领域内相对集中、互相联系的公司或机构群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意义能否有效地发挥出来,主要取决于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国外学者已经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而言,尽管我国学者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产业集群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但是,关于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尚不深入,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为此,我们以吉林省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为出发点,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尝试探讨其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 从国内已有的理论研究成就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理论探索和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领域。随着西方产业集群理论对我国影响程度地不断加深,我国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开始从竞争优势、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等多个角度逐步展开,并在产业集群的产生机理、作用机制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中涉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却鲜有出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运用理论评述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政策制度、“知识溢出”、“柔性专业化”、集群内部资源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群租金”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适应性行为、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竞争力之间关系等问题。 吉林省通化市医药产业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其发展过程来看,通化市医药产业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技术优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落后到相对先进、从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科技的历史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通化市医药产业以传统工艺为主,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实现大规模生产,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通化市医药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产业流通网络,实现了集群化发展。目前,通化市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药谷”之一,已经形成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和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功能完备的“医药城”。 在吉林省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有效提升了通化市医药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改善了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链结构,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对通化市医药产业整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增长极由长春市向中部城市群转移,推动了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完善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催生了集群内部企业的成本优势,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仿制水平,为通化市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为进一步探讨通化市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我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通化市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子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我们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特点,定量比较了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与全国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相比,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对通化市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它产业如化学制造业与生物制药较全国的增长速度则处于劣势。近年来,通化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的飞速发展。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排序从高到低为: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化学制药,生物制药。 其次,我们运用了GEM模型方法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出发,对影响通化市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其中,通化市医药产业中“中药开发”,“地域资源”对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则是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中的薄弱环节,是通化市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努力提高的目标。另外,通化市医药企业之间缺乏合作,联系不够紧密,且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的认识仍停留在企业自身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战略联盟”的形成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角度分析,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处于全国范围内比较具有优势的水平,相对而言,企业的平均竞争力较大,而集群的环境竞争力相对来说较小。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应该从一个更具体、更全面、更可行的层面来提出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一,在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引导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树立医药企业正确、科学的经营观念和发展理念,提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特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协会作用和政府依法监管职能;第二,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应着力培养集群内部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设立标准化中医药生产体系,建设现代化规范中药产业基地,完善国家级示范项目,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并开展“诚信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保证通化市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的核心地位;第三,通化市医药产业应加强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集群内部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认清自身的研发方向,建立新药创新体系、推进体制创新、实现市场创新、推行营销创新、并提高对医药教育和医药科研的重视程度;第四,通化市医药产业应积极推动医药产业人才战略体系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时代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高级人才引进机制和保障体系以及推进人才管理机制改革;第五,通化市医药产业应完善产业链中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快建立医药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包括GAP产业基地、建设通化医药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一系列企业组织机构并鼓励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第六,通化市医药产业应下大力气解决医药产业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要解放思想,主动出击,全方位、市场化的筹集基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发挥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和医药商业发展基金的作用;第七,通化市医药产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医药产业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统筹市场开发,整合销售组织资源和队伍建设,完善市场竞争策略,搭建医药产业“走出去”的平台,并认真研究国际营销战略,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总而言之,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通化市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决定了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我们要努力实现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不断巩固产业集群优势,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426.72
【部分图文】:
及生物制药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占通化市医药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情况,以看出在这十年的跨度内,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工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知,从里到外的圆环分别代表的是 2001 年、2006 年及 2011 年的中成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工业产值占通化市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情况。我们出在这 10 年中,通化市的中成药产值所占的比例都是几乎占据了全部的份别为 96.25%、96.54%、96.62%,并且比例还有所上升,这也体现了中药市的支柱产业的地位;红色的部分代表化学制药产值,其所占的比例也地扩大的,比例处于第二位,比生物制药份额大,分别为 2.18%、2.51%、2.6例虽没什么变化但是同中成药一样也是在不断地扩大的;而生物制药所例分别为 1.57%、0.94%、0.78%,其比例虽然很小,而且还是在不断地减以这些年来通化市的医药产业结构还是以中药产业为主,并且当前由于入不足等原因使得生物制药研发缓慢,从而造成了生物制药份额逐渐缩象。下面分别对通化市的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药单独的改变情况绍。

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并且中成药产品的质量与技术都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下面给出通化市中成药近十年来的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图 (图 3.2),从图中可知,近十年来通化市的中成药产值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并且从 2005 年开始,上升速度开始加快,每年的变化增加值都是以几十甚至上百亿元的速度增加。

图 3.3 通化市化学药品总产值 (亿元)(三) 生物制药与医药相关产业通化市共有生产生物、生化制药的企业 6 户,2006 年统计生产品种 20 多产品是重组人胰岛素和重组葡激酶等。在这个时期,通化市生物制药企步加快发展生物技术,扩大重组人胰岛素和重组葡激酶等产品生产,在料药,单一剂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开发出长效、口服、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虎森;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J];北方论丛;1998年02期
2 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龚双红;;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4 连镇殿;;关于建设烟台临港产业带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刘冠宏;蔡志刚;;通化市医药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内部结构的定量分析[J];才智;2011年05期
6 陈柳钦;;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苏振东;金景仲;王小红;;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8 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9 陈继海,唐翌;中国产业集聚模式的动态考察[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10 李凯;李世杰;;我国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综述与进一步探讨[J];当代财经;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3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鲁开垠;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鞠永春;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7 林江;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戴卫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挺;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群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孟建安;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优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王利群;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大志;基于EVA的医药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D];山东大学;2006年
5 张冬;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刘春雨;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倩;吉林省中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薛婷;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与培育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邢晓强;区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方玲;吉林省产业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887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8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