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热产业整体评价与发展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21-02-22 11:21
在新常态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引起了理论界及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至为关键。根据2017年2月发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一个逾千亿的产业蓝海已初具雏形。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地热资源产业还刚刚起步,产业发展模式也将不断趋于完善。本文针对地热资源的成因、特征、分布情况和评估方法,通过应用产业发展理论、融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内在机理,从而对地热产业发展四类模式形成有效的把握。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对地热产业发展基本情况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将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特征总结为要素密集化、产品非标准化、技术高度集中、政策驱动性强、投资规模巨大等几个方面。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探讨地热产业发展的影响关联因素,发现资金综合成本投入的影响程度最高。以资源转化能力、资本运作水平、技术创新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进行研究表明,我国地热产业处于初创阶段,因评价数据较低,明显存在资本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等现状,属于“一般”这个层级,存在巨大改进空间。2.结合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将我国地热产...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技术路线图
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它以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热储藏于地球深处,是一种地球变中蕴含的能量,具有可再生的性质。循环流动的地侵入到地壳后,热量会通过传导、辐射、对流等方式的标准,可以对地热能进行相应的分类。以属性为标型,位于地下 100~4500m,表现为热水或水热蒸汽;6km 的大型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深处,表现为压流体;干热岩地热能,温度一般大于 200℃,表现量地下流体的致密不渗透高温岩体,埋深可达数千米要用人工注水的办法才能将其热能取出;岩浆热能,为熔融岩体,但开发利用非常困难。就利用方式而言和直接利用两种类型。
图 2—2 不同深度地热资源温度分布示意图Figure2—2 Schematic Depth-Temperature Plot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图片资料来源:美国地热协会,2015按照储存形式,可以将地热资源分为蒸汽型地热、热水型地热、地压型地热、干热岩型地热和熔岩型地热等等不同类型。其中,干热岩的开发价值尤其值得重视。干热岩以固体形态存在,一般位于地下 3—10 千米的位置,具有稳定、均匀、高温、致密不渗透、高效低碳的特点,在发电、供暖、强化石油开采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其开发通常使用注入凉水来进行热量吸收并将之转化为蒸汽再传输到地表进行利用。与传统热水型地热相比,干热岩的开发在极大概率上不会造成环境问题,受环境因素制约的程度也非常低。在实践中,一般把高于 150℃的地热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来发电;低于150℃的地热称为中低温地热,主要用来城镇供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 叶筱琴,丁锋,刘声政. 中国林业经济. 2017(05)
[2]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与环境治理经验及启示[J]. 樊毅,张瑾.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3)
[3]我国地热产业政策优化改革思考[J]. 罗佐县. 当代石油石化. 2017(06)
[4]蓝田县白鹿原印象民俗文化村地热水井可行性论证分析[J]. 王亚洲,李雯,王振福. 陕西地质. 2017(01)
[5]探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 王冠珠,李浩川,孟祥辉.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20)
[6]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青藏社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以贵德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为视点[J]. 张海云.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5)
[7]美国地热集中供暖发展阻碍因素分析及对我国地热产业的启示[J]. 宫昊,罗佐县,何铮,梁海军,严晓辉,王柏村. 中外能源. 2017(05)
[8]地热在北方清洁取暖中的角色定位[J]. 罗佐县,梁海军,何铮,宫昊. 能源. 2017(04)
[9]基于因子分析的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评价研究[J]. 张伟伟,高锦杰.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4)
[10]基于模糊综合权重法的地热水资源梯级利用模式评价[J]. 王艳艳,洪梅,付博,窦明,张彦. 水电能源科学. 2016(05)
博士论文
[1]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研究[D]. 邢万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徐贻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研究[D]. 孔维臻.中国地质大学 2013
[4]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关锌.中国地质大学 2014
[5]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温茜茜.复旦大学 2013
[6]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 郝新东.武汉大学 2013
[7]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评价及途径研究[D]. 周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8]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D]. 刘同良.武汉大学 2012
[9]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马春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10]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D]. 郭丽华.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黑龙江省兰西县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D]. 赵立新.吉林大学 2016
[2]我国地热供暖促进政策研究[D]. 苗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
[3]黑龙江省绥化市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D]. 姜智超.吉林大学 2015
[4]天津市地热资源潜力评价[D]. 田信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5]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D]. 张韦.武汉纺织大学 2015
[6]辽宁省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及评价[D]. 贾雁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
[7]政府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 刘剑.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河北汤泉地热田成因与资源潜力评价[D]. 李攻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9]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 李珊.山东财经大学 2014
[10]忻州市奇村地热资源评价[D]. 王俊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3045916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技术路线图
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它以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热储藏于地球深处,是一种地球变中蕴含的能量,具有可再生的性质。循环流动的地侵入到地壳后,热量会通过传导、辐射、对流等方式的标准,可以对地热能进行相应的分类。以属性为标型,位于地下 100~4500m,表现为热水或水热蒸汽;6km 的大型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深处,表现为压流体;干热岩地热能,温度一般大于 200℃,表现量地下流体的致密不渗透高温岩体,埋深可达数千米要用人工注水的办法才能将其热能取出;岩浆热能,为熔融岩体,但开发利用非常困难。就利用方式而言和直接利用两种类型。
图 2—2 不同深度地热资源温度分布示意图Figure2—2 Schematic Depth-Temperature Plot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图片资料来源:美国地热协会,2015按照储存形式,可以将地热资源分为蒸汽型地热、热水型地热、地压型地热、干热岩型地热和熔岩型地热等等不同类型。其中,干热岩的开发价值尤其值得重视。干热岩以固体形态存在,一般位于地下 3—10 千米的位置,具有稳定、均匀、高温、致密不渗透、高效低碳的特点,在发电、供暖、强化石油开采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其开发通常使用注入凉水来进行热量吸收并将之转化为蒸汽再传输到地表进行利用。与传统热水型地热相比,干热岩的开发在极大概率上不会造成环境问题,受环境因素制约的程度也非常低。在实践中,一般把高于 150℃的地热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来发电;低于150℃的地热称为中低温地热,主要用来城镇供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 叶筱琴,丁锋,刘声政. 中国林业经济. 2017(05)
[2]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与环境治理经验及启示[J]. 樊毅,张瑾.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3)
[3]我国地热产业政策优化改革思考[J]. 罗佐县. 当代石油石化. 2017(06)
[4]蓝田县白鹿原印象民俗文化村地热水井可行性论证分析[J]. 王亚洲,李雯,王振福. 陕西地质. 2017(01)
[5]探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 王冠珠,李浩川,孟祥辉.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20)
[6]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青藏社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以贵德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为视点[J]. 张海云.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5)
[7]美国地热集中供暖发展阻碍因素分析及对我国地热产业的启示[J]. 宫昊,罗佐县,何铮,梁海军,严晓辉,王柏村. 中外能源. 2017(05)
[8]地热在北方清洁取暖中的角色定位[J]. 罗佐县,梁海军,何铮,宫昊. 能源. 2017(04)
[9]基于因子分析的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评价研究[J]. 张伟伟,高锦杰.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4)
[10]基于模糊综合权重法的地热水资源梯级利用模式评价[J]. 王艳艳,洪梅,付博,窦明,张彦. 水电能源科学. 2016(05)
博士论文
[1]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研究[D]. 邢万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徐贻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研究[D]. 孔维臻.中国地质大学 2013
[4]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关锌.中国地质大学 2014
[5]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温茜茜.复旦大学 2013
[6]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 郝新东.武汉大学 2013
[7]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评价及途径研究[D]. 周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8]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D]. 刘同良.武汉大学 2012
[9]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马春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10]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D]. 郭丽华.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黑龙江省兰西县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D]. 赵立新.吉林大学 2016
[2]我国地热供暖促进政策研究[D]. 苗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
[3]黑龙江省绥化市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D]. 姜智超.吉林大学 2015
[4]天津市地热资源潜力评价[D]. 田信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5]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D]. 张韦.武汉纺织大学 2015
[6]辽宁省地热资源成因类型及评价[D]. 贾雁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
[7]政府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 刘剑.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河北汤泉地热田成因与资源潜力评价[D]. 李攻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9]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 李珊.山东财经大学 2014
[10]忻州市奇村地热资源评价[D]. 王俊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本文编号:3045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4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