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5-19 01:21

  本文选题: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 相邻建筑 ; 参考:《科技导报》2015年24期


【摘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高层建筑群逐渐增多,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日益突出。提出了场地-结构群动力相互作用概念,介绍了土-结构和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从试验研究、力学模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综述了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increasing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soil-structure of adjacent building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concept of site-structure group dynamic interaction is put forward, and the history of soil-structure and structure-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is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in adjacent buildings is reviewed.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32)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Z151100000315014)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楼梦麟;宗刚;牛伟星;陈根达;;土-桩-钢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2 潘旦光;高莉莉;靳国豪;李小翠;;结构-土-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的模型实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3 徐磊;陈国兴;;考虑SSI效应的核反应堆及地表地震反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5年01期

4 A. H. Hadjian;W. S. Tseng;C. Y. Chang;D. Anderson;N. C. Tsai;Y. K. Tang;H. T. Tang;J. C. Stepp;谢君斐;;罗东(台湾)土—结构相互作用大比例模型试验的启示(Ⅰ)[J];世界地震工程;1993年03期

5 A.;W.;C.;D.;N.;Y.;H.;J.;谢君斐;;罗东(台湾)土—结构相互作用大比例模型试验的启示(Ⅱ)[J];世界地震工程;1993年04期

6 陈跃庆;吕西林;李培振;陈波;;不同土性的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辉腾;李强;蔡宗文;危福泉;;厦门常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陈亮;章劲松;;地面运动强度参数的选择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3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陈亮;章劲松;;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5 周宏庚;马巍;沈小璞;;合肥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预测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朱祝兵;屈铁军;;大型汽机基础地震输入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窦瑞杰;屈铁军;;电厂直接空冷系统风机桥强迫振动响应测试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江洋;石永久;王元清;张勇;;大跨门式钢管桁架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响应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彭凌云;周锡元;李小军;;对已有强震地面运动功率谱模型的改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江洋;石永久;;地震动功率谱实用模型的低频段合理性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汉云;张燎军;;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带横缝高拱坝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3 乔红威;吕震宙;;平稳随机激励下随机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程志宝;石志飞;;周期性结构的应用:一种新型隔震基础[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赵云;宋健;;大跨网架在行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张炳q;张建经;赵岑;司长亮;;地震作用下河谷高路堤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7 楼梦麟;康帅;;土坝地震反应行波共振效应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张汉云;张燎军;宫必宁;;鞭梢效应对大坝抗震减震的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9 李岳;姜忻良;;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模型土设计方法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10 吴薪柳;姜忻良;;结构-桩-土振动台试验桩土地震反应规律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悬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付强;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陈龙伟;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攸青言;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雪婷;中日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贺钢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春光;分散筒结构性能及典型墙梁节点钢筋滑移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邹宝霞;立体库货架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裕超;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试验及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旭光;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复合隔震摩擦承压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9 韩亚强;装有粘弹性阻尼器混凝土框架结构消能减震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毅;地震工程中的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满生;潘旦光;周锡元;;基于土层集总参数模型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蔡斌;牟在根;沈银澜;田春雨;肖从真;;不规则高层混合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窦立军,杨柏坡;高层建筑与相邻多层建筑间的动力相互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4 吕西林,陈跃庆,陈波,黄炜,赵凌;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5 陈跃庆,吕西林,李培振,陈波,胡质理;分层土─基础─高层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6 吕西林,陈跃庆;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效果的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2期

7 楼梦麟;牛伟星;宗刚;陈根达;;TLD控制的钢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8 楼梦麟;宗刚;牛伟星;陈根达;;土-桩-钢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9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徐磊;陈国兴;;地震基岩面选取对核岛场地地表地震反应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随机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智荣;钢安全壳在压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郭达文;复杂场地下核电厂三维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特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3 童庆海;核电厂安全壳及内部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能力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杨松;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核电站安全壳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门玉明,黄义;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力学与实践;2000年04期

2 孙树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1年Z1期

3 史文海;黄斌;;复杂结构动力问题分析中的高精度单元[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4 王喜田;杨明;;关于改善结构动力模型技术述评(编译)[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1985年S1期

5 宋健伟;徐燕申;于德介;彭泽民;;结构动力修改预测的摄动—迭代法[J];天津大学学报;1990年S1期

6 顾松年;;结构动力修改的发展与现状[J];机械强度;1991年01期

7 熊建国;;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新进展(Ⅱ)[J];世界地震工程;1992年04期

8 伍旭强,黄凌,朱继梅;考虑附加结构的结构动力修改[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2年02期

9 张俊胜;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1期

10 赵文国;刘庆潭;李雅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述及新进展[J];华东公路;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立刚;王强;马玉虎;张杰;;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综述[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4)[C];2009年

2 李桂青;;工程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述评[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3 宰金珉;庄海洋;陈国兴;;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冠军;鹿晓阳;王鹏;;结构动力优化设计发展与展望[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杰;陈隽;;高层建筑结构动力复合反演问题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杨旭;;结构动力优化设计的最大熵方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黄君宁;徐礼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框-剪结构动力特性影响分析[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宿金成;王幼清;;接触非线性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9 杨萍;;转子系统结构动力修改的灵敏度方法[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一九九六·第六期)——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陈隽;李杰;;结构动力参数识别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 何小庆;夯实稳增长基础 增添调结构动力[N];国际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佳;地震激励下层状半空间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D];天津大学;2012年

2 尹华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王志华;大型工程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桂冰;结构动力模型修正的数学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黄永辉;基于实时计算方法的结构动力快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夏栋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DI)体系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朱彤;结构动力模型相似问题及结构动力试验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肖晓春;地震作用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朱志辉;土—箱基—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10 曹茂森;基于动力指纹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特征提取与辨识基本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飞;土—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宇;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独塔斜拉桥地震响应[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陈婉若;土—多层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余文正;土—相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泽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控制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4年

6 程沙沙;结构动力优化设计的进化策略方法[D];广西大学;2012年

7 樊珂;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设有被动控制装置框架结构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唐可;实现工程结构动力计算可视化的几种途径[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逄炳政;考虑动力相互作用影响的调谐减振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鲁华伟;筏板基础钢框架模型的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08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08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