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新思考
罗雯雪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亚当•斯密通过“看不见的手”揭示人类行为的本能:利己心。通过对《国富论》的仔细研读和对其思想重新思考,本文认为“看不见的手”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与运行方式,具有合理的存在性。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
关键词:看不见的手,利己心,市场经济
一、“看不见的手”与利己心
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没有对“看不见的手”进行明确的定义,它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主要来源于以下出处:“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上面的话表明各人出于利己目的的活动,结果不仅满足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顺带地产生了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总体的客观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富论中说到:“我们不能借着向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傅诉诸兄弟之情而获得免费的晚餐,相反我们必须诉诸于他们自身的利益。我们填饱肚子的方式,并非诉诸于他们的慈善之心,而是诉诸于他们的自私”,这说明了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取别人的恩惠,我们只能刺激对方的利己心,告诉他们“帮助我们是于你有益的”,这样就能促进双方的利益。进一步说,利己是目标,利他是实现利己的手段;只有充分地利他,才能实现利己。这样,具有手段性质的利他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实现利己的目的。在分工与交换的市场条件下,我们的利己作为必要手段和条件可以实现他人利己的目标,他人的利己也同质地作为手段和条件实现我们利己的目标。
然而,马克思认为斯密对简单交换关系的结论是一种抽象肯定的理解。马克思在交换价值的问题中分析了上述现象,并指出利己心也会产生私人利益的损害及一切社会恶果。他认为斯密的观点忽略了货币关系中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后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再者,只有与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再生产的手段相联系,私人利益才有意义。
诚然,从斯密的论述能够判定,“看不见的手”具有追逐自利的含义。但是,,如果仅有利己心就可以促进社会繁荣,那么不管在什么社会形态里,利己心的存在都会实现这一结果。利己心的存在古已有之,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人的利己追求无意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繁荣,而在前资本主义的社会里会使人处于不断的冲突和矛盾的状态,并使整个社会处于纷乱、动荡和溃散的危险之中?所以,在没有特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运转方式下,仅仅单纯的利己的动力,是不能产生上述的结果。因此,“看不见的手”必然蕴含着某种客观存在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特定的制度性和过程性的内容——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运行方式。所以,“看不见的手”与斯密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即资本主义社会有关。
二、“看不见的手”与市场经济
斯密所处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前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尚处于潜伏的状态。当时法国重农学派宣扬的“自然秩序”盛行欧洲。这种思想认为,宇宙和社会存在着一种正常的合乎自然的秩序, 让其自由发挥作用,一切都会自然地运转,实现理想的和谐。斯密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秩序”的根源在于“经济人”的利己本性。由于这种本性,每个人都竭力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社会是人的总和,各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社会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如分工和交换的进行、价值和价格的形成、资本积累和运用,都是在人的利己本性的支配下自然地合乎规律性地实现的。只要让各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活动就会导致社会的最大经济利益。在“自然秩序”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自由经营,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
在斯密的思想中,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他提出尽量保护每个社会人,防止他们受到侵害和逼迫。他主张在实行对外贸易的同时也设置关税限制,如保护关税、财政关税等。总的来说,就是尽量减少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国家的职责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市场自然发展。
弗里德曼高度赞赏斯密的思想,他说“通过斯密的眼睛,看到市场是一个秩序井然、有效协调的体系,它产生于人们各自的动机,但又不是人们有意创造”。他还认为,市场看不见的手要比政府看得见的手更为有效。弗里德曼引用斯密的“制度人”对干涉主义者给予毁灭性的批评:“制度人...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运动原则...如果它们不一致或正相反对,则这盘棋将痛苦地进行,而社会必然随时处于高度的混论之中”,所以有了“政治学上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强大的有害力量”之说。
然而,凯恩斯认为“只有在种种限制条件下,一只导向均衡的看不见的手才可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的运行不是畅通无阻的,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发挥效用。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他指出,与充分就业相适应的有效需求只是一种特例,古典理论仅适用于充分就业的状况,当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便不再适用。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时期。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内在的一切矛盾尖锐化,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威胁。凯恩斯摒弃了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三、结论
由于各经济学者所处的时期以及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看不见的手”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与运行方式,它具有合理的存在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看不见的手”不是绝对和必然的。同时,根据威廉姆森的理论,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有限的认识能力,经济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并非斯密所认为的那样。从这一角度,人的有限理性所引发的利己并不总会促进总体的利益,或许会带来危害。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朱永华,王敏,对“亚当·斯密问题”的解读[J].宜春学院学报,2010(7)
[3]姚开建,论斯密“看不见的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本文编号:16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