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咨询服务业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咨询服务业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服务业作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白热化及顾客需求多元化等因素,针对服务业的质量要求也随即提高。为了提升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很多企业采用了六西格玛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以数据为基础,关注客户需求和改进流程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 本文以咨询服务业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对目标企业公司环节实施流程改进,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首先,,本文对论文写作背景、意义及论文框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国内外六西格玛理论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着力探讨六西格玛理论的研究现状,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再次,以我国咨询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我国咨询服务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DMAIC方法,分别对3家服务咨询公司的年度绩效薪酬环节、员工加班服务环节和员工技能补贴服务环节实施改进,即界定阶段明确服务过程中的顾客需求、确定关键质量特性、分析其初始能力并设定目标;测量阶段运用SIPOC图分析影响关键质量特性的所有影响因素、采用因果矩阵工具确定影响关键质量特性的潜在关键因素并分析其初始能力;分析阶段运用FMEA表格对潜在关键变量的风险实施分析、确定关键影响变量;改进阶段采用试验设计进行单因子试验设计并建立多项式回归方程;控制阶段对流程改进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持续的改进措施;最后提出案例结论,并针对咨询服务业提出了相关建议,诸如从人员因素考虑,培养员工六西格玛管理理念、服务流程分析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从数据因素考虑,注重流程审核、数据整理及存储、实现人数合一的最佳管理状态等等。 论文的写作意义在于推广六西格玛理论在咨询服务业中的运用,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创新,企业自身也应转变固有思维,寻求不断创新、适于企业的新型管理方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升服务水平质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咨询服务业 质量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 客户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719;C932.82;F2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11-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0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13-15
- 2.1.1 六西格玛定义13
- 2.1.2 六西格玛管理定义13-14
- 2.1.3 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模式14-15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2.2.1 国外关于六西格玛的理论研究15-17
- 2.2.2 国内关于六西格玛的理论研究17-20
- 第三章 我国咨询业的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20-24
- 3.1 我国咨询服务业的界定及分类20-21
- 3.1.1 我国咨询服务业的界定20
- 3.1.2 我国咨询服务业的分类20-21
- 3.2 我国咨询服务业发展及质量管理现状21-22
- 3.3 我国咨询业的质量管理问题22-24
- 3.3.1 咨询业管理标准体系的实施有待完善22
- 3.3.2 咨询业缺少行业规范,疏于管理22
- 3.3.3 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22-23
- 3.3.4 咨询业质量管理缺乏数据化持续管理23-24
- 第四章 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咨询服务业中的系列应用24-94
- 4.1 案例 1:A 公司薪酬绩效服务24-54
- 4.1.1 A 公司人力资源薪酬绩效服务中存在的问题25
- 4.1.2 问题界定(D)25-33
- 4.1.2.1 明确人力资源薪酬绩效服务过程中的客户需求25-27
- 4.1.2.2 定义关键质量特性27
- 4.1.2.3 保证测量 CTQ 的测量系统的有效性27-31
- 4.1.2.4 分析 CTQ 的初始能力31-32
- 4.1.2.5 设定 CTQ 的目标32-33
- 4.1.3 测量阶段(M)33-39
- 4.1.3.1 影响 CTQ 的所有因素33-36
- 4.1.3.2 确定影响 CTQ 的潜在关键因素 X36-37
- 4.1.3.3 保证测量潜在关键 X 测量系统的有效性37
- 4.1.3.4 分析潜在关键 X 的初始能力37-39
- 4.1.4 过程分析(A)39-44
- 4.1.4.1 潜在关键变量的风险分析39-40
- 4.1.4.2 确定关键影响变量40-44
- 4.1.5 流程改进(I)44-53
- 4.1.5.1 业务培训方式的单因子试验设计45-50
- 4.1.5.2 培训时间的多项式回归50-53
- 4.1.6 控制策略(C)53-54
- 4.1.6.1 信息准确度能力分析53-54
- 4.2 案例 2:B 公司加班(OT)服务54-78
- 4.2.1 问题界定(D)54-59
- 4.2.1.1 明确员工加班(OT)服务过程中的客户需求54-55
- 4.2.1.2 定义关键质量特性55-56
- 4.2.1.3 保证测量 CTQ 的测量系统的有效性56-58
- 4.2.1.4 分析 CTQ 的初始能力58-59
- 4.2.1.5 设定 CTQ 的目标59
- 4.2.2 测量阶段(M)59-64
- 4.2.2.1 影响 CTQ 的所有因素59-61
- 4.2.2.2 确定影响 CTQ 的潜在关键因素 X61-62
- 4.2.2.3 保证测量潜在关键 X 测量系统的有效性62
- 4.2.2.4 分析潜在关键 X 的初始能力62-64
- 4.2.3 过程分析(A)64-69
- 4.2.3.1 潜在关键变量的风险分析65
- 4.2.3.2 确定关键影响变量65-69
- 4.2.4 流程改进(I)69-77
- 4.2.4.1 业务培训方式的单因子试验设计70-73
- 4.2.4.2 培训时间的多项式回归73-77
- 4.2.5 控制策略(C)77-78
- 4.2.5.1 信息准确度能力分析77-78
- 4.3 案例 3:C 公司技能补贴服务78-94
- 4.3.1 问题界定(D)78-81
- 4.3.1.1 明确员工技能补贴服务过程中的客户需求78-79
- 4.3.1.2 分析 CTQ 的初始能力79-80
- 4.3.1.3 设定 CTQ 的目标80-81
- 4.3.2 测量阶段(M)81-83
- 4.3.2.1 影响 CTQ 的所有因素81
- 4.3.2.2 确定影响 CTQ 的潜在关键因素 X81-82
- 4.3.2.3 保证测量潜在关键 X 测量系统的有效性82
- 4.3.2.4 分析潜在关键 X 的初始能力82-83
- 4.3.3 过程分析(A)83-85
- 4.3.4 流程改进(I)85-93
- 4.3.4.1 业务培训方式的单因子试验设计86-89
- 4.3.4.2 培训时间的多项式回归89-93
- 4.3.5 控制策略(C)93-94
- 4.3.5.1 信息准确度能力分析93-94
- 第五章 案例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94-100
- 5.1 案例研究结论94-96
- 5.1.1 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利于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意识94-95
- 5.1.2 六西格玛管理引领先进管理理念,提升行业标准95
- 5.1.3 六西格玛管理注重提升行业人员综合素质95-96
- 5.1.4 六西格玛管理注重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96
- 5.2 相关建议96-100
- 5.2.1 人员因素96-98
- 5.2.1.1 培养从业人员六西格玛管理理念96-97
- 5.2.1.2 培养从业人员服务流程分析能力97
- 5.2.1.3 培养从业人员内外部沟通并行的能力97-98
- 5.2.2 数据因素98-99
- 5.2.2.1 注重流程审核是实施数据控制的前提98
- 5.2.2.2 注重数据整理及存储是六西格玛持续改进的保证98-99
- 5.2.3 人员与数据管理并举99-100
- 参考文献100-103
- 致谢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红;数据说话 理性管理——六西格玛管理使我们做得更好[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4年03期
2 何晓群;来自大洋彼岸的风暴——六西格玛管理[J];中国统计;2004年07期
3 屈坤如;六西格玛管理讲座 第六讲 推行六西格玛的方法步骤[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4年06期
4 蒙玉玲,李宝新;实施六西格玛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J];生产力研究;2004年10期
5 陶沙;六西格玛管理关注的领域和主题[J];中国统计;2004年11期
6 吴礼民;试论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实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杨跃进 ,赵光玮;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系列(之三) "谁缺席了?"——不要让你的管理缺少重要角色[J];中国质量;2005年05期
8 杨跃进 ,赵光玮;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系列(之四) 用同一种"语言"说话[J];中国质量;2005年06期
9 杨跃进 ,赵光玮;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系列(之五) “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J];中国质量;2005年07期
10 徐波;;驱动六西格玛管理的成功要素[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盈;;浅谈六西格玛管理的研究与应用[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戈泽宁;;六西格玛管理战略实施中的领导力问题[A];2004全国六西格玛大会文集[C];2004年
3 逄健;黄怡;;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有效路径——六西格玛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的集成[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鹏;;六西格玛管理的“批判”[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杨跃进;;六西格玛管理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A];第十二届中国质量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陶靖轩;;六西格玛管理中的数据转换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耀华;;六西格玛突破企业成长曲线[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志陵;;推行六西格玛管理企业高层领导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金德;;协调·联动·整合——六西格玛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实践与思考[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丽林;;国内企业六西格玛管理推进策略研究[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六西格玛首席咨询顾问 邱模荣;六西格玛管理在中国电信行业的实施(一)[N];人民邮电;2005年
2 记者 姜春艳;强力推进六西格玛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N];中国航空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彭敏;钢铁行业如何有效实施六西格玛管理[N];中国冶金报;2006年
4 陈雪频;六西格玛管理助阵中国金融业[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姚志强 党妍姝;大庆石化腈纶厂推行六西格玛管理[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彭娟;什么样的企业需要导入六西格玛[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7 记者苏勇 通讯员梁宏光;太钢六西格玛管理推进经验受到好评[N];中国冶金报;2009年
8 楚天;从“井底”到“山顶”[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郑杨 庞彩霞;六西格玛管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N];经济日报;2010年
10 万得;太钢获六西格玛管理大奖[N];经理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雅文;六西格玛管理的统计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允娜;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IT业派遣制员工保持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经伟;六西格玛管理提升移动通信行业数据业务水平方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2 张文举;六西格玛管理在降低电费差错率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3 杨雷;青岛卷烟厂六西格玛管理项目实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瞿孙平;六西格玛管理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5 程琳;六西格玛管理在中国建设银行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09年
6 濮洪雪;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提高商业银行柜面服务质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朱文利;六西格玛管理在全顺汽车中网破裂改进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锋;六西格玛管理在L企业的实施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侯召欣;六西格玛管理在软包装罐头行业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黄煜华;六西格玛管理在A公司的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咨询服务业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0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