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三螺旋动力模型探索及在共性技术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4-15 08:39

  本文关键词:三螺旋动力模型探索及在共性技术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创新是国家发展、组织进步的重要命题。相比于传统的线形创新模式,三螺旋模型为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范式。它以政府、产业、大学作为创新的三大主体,描述了创新过程中,不同创新机构之间的多重互反关系。本文在系统介绍了三螺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之后,发现在现阶段,学术界对于三螺旋的运转动力尚未有过系统论述,三螺旋理论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作为具有不同利益和使命的三个组织,螺旋本身是围绕什么要素运动的?更重要的是,两者协同和三者协同运作的根源是什么?三者各自的作用力对同一创新活动的推动在不同的时间段有怎样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对于三螺旋动力模型的考察。 本文在三螺旋模型原有的理论基础上,首次对三螺旋动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单螺旋创新的动力,是依据组织的创新价值观,对符合螺旋体创新基座条件的创新冲动要素进行选择的活动过程。分别对政府、产业、大学的创新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于双螺旋协同运作的动力进行了考察。提出双螺旋协同运作的动力是双边接口软梯的搭建,并给出了软梯搭建的溢出——吸收模型,描述了溢出——吸收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守门人。针对政府、产业、大学两两之间协同运动的重点进行分析。对双边接口组织的结构进行了说明。 三重螺旋指向三条螺旋重合的区域,是创新活动最频繁,动力情况最复杂的区域。在现实中,由于参与主体较一致,共性技术的创新与三重螺旋区域的创新是类似的。本文首先给出了系统观察三重螺旋动力的陀螺模型。以陀螺体代表三重螺旋区域,对着力点进行选择之后,在内部驱动环的作用下,陀螺体在创新平面上旋转产生创新成果。陀螺模型的动力,是内部驱动环,由政府、产业、大学三者的合力组成。内部驱动环存在着从定点启动到高速发展到维持退出的生命周期,在它不同的阶段中,政府、产业、大学各自的动力大小是不同的,本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将回归的结果结合共性技术进行应用,给出了在共性技术的不同阶段,政府、产业、大学动力作用的数学模型和趋势预测。对于政府在共性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以三边接口组织运行为例,介绍了陀螺模型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三螺旋 三重螺旋 创新价值观 双边接口软梯 陀螺模型 共性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0
  • 1.1 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内容9-10
  •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及三螺旋模型概述10-22
  • 2.1 创新理论比较回顾10-13
  • 2.1.1 从线性模式到网状创新系统10-12
  • 2.1.2 三螺旋创新理论与传统理论比较分析12-13
  • 2.2 三螺旋理论综述13-19
  • 2.2.1 概念提出13-14
  • 2.2.2 核心观点14-15
  • 2.2.3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2.2.4 发展趋势17-18
  • 2.2.5 三螺旋动力研究现状18-19
  • 2.3 共性技术概念解释19-22
  • 第3章 三螺旋动力模型研究22-34
  • 3.1 三螺旋动力模型的理论前提22
  • 3.2 单螺旋动力22-27
  • 3.2.1 单螺旋解剖23-24
  • 3.2.2 单螺旋动力分析24-26
  • 3.2.3 单螺旋动力对共性技术的意义26-27
  • 3.3 双螺旋创新动力模型27-34
  • 3.3.1 双边接口软梯27-28
  • 3.3.2 双螺旋信息外溢具体分析28-32
  • 3.3.3 双螺旋协同动力结果——双边接口组织的形成32-34
  • 第4章 三重螺旋动力模型探讨及其在共性技术中的应用34-48
  • 4.1 三螺旋模型空间理论34
  • 4.2 三重螺旋动力系统——陀螺模型34-38
  • 4.2.1 创新平台35-36
  • 4.2.2 着力点36
  • 4.2.3 陀螺核心轴36-37
  • 4.2.4 内部驱动环37-38
  • 4.3 三重螺旋内部驱动环的数学模型构建38-43
  • 4.3.1 三螺旋投入指标38-39
  • 4.3.2 产出方面39-40
  • 4.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0-43
  • 4.4 多元线性回归在共性技术创新中的应用43-44
  • 4.4.1 权重排序在共性技术中的应用43-44
  • 4.4.2 分力作用波动性变化分析44
  • 4.5 共性技术创新中政府作用44-46
  • 4.6 陀螺模型应用——三边接口组织46-4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8-50
  • 5.1 结论48-49
  • 5.2 主要创新点49
  • 5.3 不足与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解宗方;;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名子;三螺旋视角下研究型大学科技规划制定的框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楠;基于创新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三螺旋动力模型探索及在共性技术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08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