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型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reanalyzes the attributes of quasi-public goods in nature reserv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mode of highly centralized nature reserves has not effectively solved the drawbacks brought about by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reserv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anagement model of Guangdong nature reserve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government resident, community residence auxiliary and encouraging other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作者单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151022501000016)
【分类号】:X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崇德;牛琼华;;自然保护区开展参与式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防护林科技;2011年01期
2 何继新;程宝栋;;基于公共管理的分析框架:森林资源管理协调中的困境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红梅;基于价值分析的我国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蔡琛;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改革[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张练;;推进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姜钰;安静;;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SWOT分析及管理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姜钰;姜崧;;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区划分析及“G+X”管理模式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5 陈东旭;;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6 钱莹;;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有效投入的制度逻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7 李琴;高涣清;;依赖与突破——从X村委会选举分析村民投票行为的路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武红阵;;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元治理探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任琳;胡崇德;;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2期
10 杨耀武;;浅论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中的政府职责[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水;;关于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止腐败滋生的对策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起辉;徐敏宁;;政府职能定位的三维考量[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罗必良;;合作机理、交易对象与制度绩效——温氏集团与长青水果场的比较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4 刘莹;曹学明;袁玉军;;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向个人诚信档案管理转变的思考[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5 刘晶晶;;浅谈海洋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吴一博;;自然资源安全风险防范的地役权制度回应——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的构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7 李学;;国内公共行政主导研究格局的缺失与认同危机[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林毓铭;;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与角色[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解鹏;邬雨刚;;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郑华伟;;中国西部牧区草地资源建设保护外部收益分析[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冯林;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支出方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平英;产业组织结构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戎丽丽;水权质量与水资源经济效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磊;产权效率的演进逻辑与考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丽;中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静;中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政府行为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许春慧;公共再就业培训研究——以广西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高翔;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和创新路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项磊;农区防护林产权制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振华;东平湖水资源产权管理与运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7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朱丽琴;广州市花卉产业化水平提升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强;经济转轨后中国出口价格贸易条件演化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杨雯灿;治理视域下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会娟;曹明宏;;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评估计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2 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学当前应该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田树新;邹丽梅;;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机制的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2期
4 陈振明 ,王海龙;创新公共管理理论 推动政府治理变革——“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观点[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5 何承耕;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理论研究述评[J];福建地理;2001年04期
6 王金凤;刘永;郭怀成;王真;;新西兰自然保护区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6年05期
7 徐晋涛,陶然,危结根;信息不对称、分成契约与超限额采伐——中国国有森林资源变化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J];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8 李剑源;;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林业科技;2006年04期
9 顾品宏;;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S1期
10 李盼威;;国助民营是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之路[J];林业经济;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炜;我国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方法体系建立[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乐新贵;阳际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智勇;;努力开创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J];野生动物;1983年06期
2 李焕芳;;自然保护区学习的典范——介绍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J];人与生物圈;1995年01期
3 楼惠新;曾本祥;;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费和补偿费问题[J];人与生物圈;1995年02期
4 周灵国;全面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J];陕西林业;2002年02期
5 蒋明康;王智;秦卫华;贺昭和;徐网谷;;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级分区管理制度的优化[J];环境保护;2006年21期
6 程开元;;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载体——访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副司长朱广庆[J];环境教育;2006年11期
7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J];福建政报;1999年02期
8 张桂新;;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个问题[J];野生动物;1984年04期
9 王才庚;;提高认识努力开拓我省自然保护事业[J];贵州环保科技;1992年Z1期
10 本刊编辑部;;部门协作促进环保事业[J];环境教育;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戈华清;;公共管理背景下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宋国君;宋宇;;国家级流域水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一般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魏俊;赵由才;牛冬杰;;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模式探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王立章;杨燕舞;乔启成;;三维电极反应模式应用于苯酚废水处理中的回归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娄性义;杨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小城镇污水处理模式[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蔡国军;张仁陟;莫保儒;魏强;柴春山;于洪波;;安家沟流域3个典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张克强;张洪生;李军幸;李斌;张金凤;;我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模式[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齐;周建民;;我国绿色GDP发展困境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9 朱跃刚;张亮;徐圣兴;;管理“四规”铸成冶金渣循环经济模式[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魏汉林;金迎春;牛玉鹏;张海峰;;围绕提高经济效益 综合开发治理沙地——兼谈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沙地治理[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黎;自然保护区要名至实归[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记者 朱卫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和谐发展[N];济宁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柏俊林;省政协委员来我市调研自然保护区[N];永州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永新;对人类的积极贡献[N];人民日报;2003年
5 陈正才;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云南省各类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6 齐联;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吕丽华;省政协副主席徐文才来朝视察[N];朝阳日报;2007年
8 吴美章;林业自然保护区内群众将逐步搬迁[N];福建日报;2008年
9 李瑞林;马乃训:建设我国珍稀竹类自然保护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10 王英敏;吉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形成[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红梅;基于价值分析的我国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库;中国政府生态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罗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6 毛亚虹;装饰建材辐射剂量模式及其无损检测筛选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对美国与《京都议定书》的双层博弈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姚仁太;多堆厂址大气弥漫问题及大气排放限值的优化规划问题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0年
9 彭羽;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自然保护区途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10 密佳音;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莹华;湿地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盛耘;市场经济条件下陕西省环保产业推动模式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张麒;政府公关在我国城市环境管理领域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4 潘少兵;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补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欣;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伦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金家琪;贵州省赤水市生态修复区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刘丹丹;借鉴日本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环境教育模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代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试验示范与监测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9 由丽娜;甲酸行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惠萌;城市工业固体废物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3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41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