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治理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1 13:4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然而,面对公共管理实践中这一全球蔓延的趋势,国际学术界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意义以及成效提出质疑。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要不要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第二层,如何进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第三层:基于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如何看待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在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政府实现全社会的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福利。政府的存在是保障公众福利的关键,然而政府往往又会陷入绩效困境,成为损害公众福利的根源。根据对社会契约运行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监督的信息成本过高所导致的监督机制失效。所以,降低监督的信息成本,是解决政府绩效问题的关键。社会对政府绩效的要求会相应产生社会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正是这些要求所形成的力量促进了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政府会计作为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重要构件,是保障其有效运行的基本信息基础。社会对政府绩效治理机制效能的要求推动着政...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引言
1.1.2 世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努力
1.1.3 国际组织和一体化组织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
1.1.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与改革者对改革的成效预期
1.1.5 国际学术界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提出的质疑
1.1.6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探讨在中国
1.1.7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是天使还是魔鬼
1.2 本文分析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立场和主要研究方法
1.2.1 本文分析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立场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逻辑体系与内容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 本文的基本假设
1.5.1 关于环境的假设1:资源的稀缺性
1.5.2 关于环境的假设2: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1.5.3 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1:“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最大化”双重行为动机
1.5.4 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2:有限理性
1.5.5 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第2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分析的逻辑起点:现代政府的社会契约性质与绩效困境
2.1 契约的概念与内涵
2.1.1 作为法律术语的契约
2.1.2 作为政治哲学术语的契约
2.1.3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契约
2.1.4 小结
2.2 现代政府的社会契约性质
2.2.1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
2.2.2 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2.2.3 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
2.2.4 现代政府对社会契约思想的实践
2.2.5 社会契约论与当今制度分析理论具有理论前提与假设的契合
2.3 契约政府的概念与内涵
2.4 契约政府的功能分析
2.4.1 契约政府的功能1:提供制度
2.4.2 契约政府的功能2:提供公共物品
2.4.3 契约政府的功能3:提供社会资源的有效管理
2.5 契约政府的绩效困境及其分析
2.5.1 “国家悖论”与新古典政府模型
2.5.2 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理论
2.5.3 以社会契约机制作为分析对象探源政府绩效困境
2.5.4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1:社会契约关系分析
2.5.5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2:社会契约的目的及实现标准分析
2.5.6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3:政府官僚机构与政府官员的行为分析
2.5.7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4:政治委托人的监督行为分析
2.5.8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5: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分析
2.5.9 综合解读
第3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分析的逻辑基础:透明度、绩效治理与政府会计
3.1 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运行的透明度的要求
3.1.1 制度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指标与预测透明度
3.1.2 对外透明度、内部透明度
3.2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及其历史演进
3.2.1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萌芽
3.2.2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近代欧美宪政运动和政府效率运动
3.2.3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强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改革
3.2.4 小结
3.3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提高透明度改善政府绩效的运行机理与政府会计
3.3.1 政府活动与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3.3.2 以政府会计为信息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框架
3.3.3 政府绩效评价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应用
第4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技术原则分析:从改革立足点到系统结构和报告模式
4.1 政府会计改革立足点分析—政府绩效治理的范式变迁
4.1.1 工具理性与古典官僚制
4.1.2 企业家精神与新公共管理
4.1.3 社会契约理念与公共治理
4.1.4 小结
4.2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分析1:绩效治理范式变迁对政府会计目标模式的变革要求
4.2.1 会计目标的重要性
4.2.2 会计目标之使用者观及其拓展性
4.2.3 会计目标之使用者观到政府会计目标之绩效治理观
4.2.4 政府会计目标模式的变迁:政府内部控制导向模式到公共治理导向模式
4.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分析2:政府会计目标模式变迁对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要求
4.3.1 收付实现制会计与传统绩效治理机制中的透明度障碍
4.3.2 公共治理导向会计目标模式下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必要性
4.3.3 公共治理导向政府会计目标模式下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表现出的优越性
4.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系统结构分析:基于绩效治理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设置与会计基础的选择
4.4.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系统结构建设的国际经验
4.4.2 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系统结构的思考
4.4.3 基于绩效治理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设置与会计基础的选择
4.5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问题分析
4.5.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现状与当前研究中所面临的争议
4.5.2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政府会计适用性的讨论
4.6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未来—政府责任报告
4.6.1 资源责任与资源会计报告的发展
4.6.2 预算责任与预算报告的发展
4.6.3 更全面的项目/活动责任与服务绩效报告的发展
第5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实施分析:制度供给与制度成效
5.1 社会契约各方在权资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供给中的角色分析
5.2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供给分析
5.2.1 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的构建基础
5.2.2 第一代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
5.2.3 第二代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
5.2.4 第三代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
5.2.5 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供给研究
5.2.6 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的分析框架在中国政府会计系统环境的应用
5.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成效分析
5.3.1 上层正式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成效
5.3.2 非正式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成效
5.3.3 其他正式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成效
5.4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实施框架分析
5.4.1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一个基本原则
5.4.2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两个重要基础
5.4.3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三方面制度配套
5.4.4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多步骤实施战略
本文结论
本文主要结论的概括
回应国际学术界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J]. 王绍光. 读书. 2007(10)
[2]会计国际趋同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J]. 会计研究. 2007(03)
[3]财政调整、机会主义与政府或有负债[J]. 马恩涛.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6(04)
[4]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 葛家澍. 会计研究. 2005(06)
[5]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J]. 周济勤. 财会研究. 2005(02)
[6]论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应用问题[J]. 陈穗红,金介辉,石英华. 财政研究. 2004(11)
[7]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J]. 李建发,肖华. 会计研究. 2004(09)
[8]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 刘玉廷. 会计研究. 2004(09)
[9]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J]. 朱德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改革政府会计制度 防范财政负债风险[J]. 邢俊英. 会计研究. 2004(04)
本文编号:2949711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引言
1.1.2 世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努力
1.1.3 国际组织和一体化组织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
1.1.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与改革者对改革的成效预期
1.1.5 国际学术界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提出的质疑
1.1.6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探讨在中国
1.1.7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是天使还是魔鬼
1.2 本文分析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立场和主要研究方法
1.2.1 本文分析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立场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逻辑体系与内容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 本文的基本假设
1.5.1 关于环境的假设1:资源的稀缺性
1.5.2 关于环境的假设2: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1.5.3 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1:“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最大化”双重行为动机
1.5.4 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2:有限理性
1.5.5 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第2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分析的逻辑起点:现代政府的社会契约性质与绩效困境
2.1 契约的概念与内涵
2.1.1 作为法律术语的契约
2.1.2 作为政治哲学术语的契约
2.1.3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契约
2.1.4 小结
2.2 现代政府的社会契约性质
2.2.1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
2.2.2 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2.2.3 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
2.2.4 现代政府对社会契约思想的实践
2.2.5 社会契约论与当今制度分析理论具有理论前提与假设的契合
2.3 契约政府的概念与内涵
2.4 契约政府的功能分析
2.4.1 契约政府的功能1:提供制度
2.4.2 契约政府的功能2:提供公共物品
2.4.3 契约政府的功能3:提供社会资源的有效管理
2.5 契约政府的绩效困境及其分析
2.5.1 “国家悖论”与新古典政府模型
2.5.2 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理论
2.5.3 以社会契约机制作为分析对象探源政府绩效困境
2.5.4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1:社会契约关系分析
2.5.5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2:社会契约的目的及实现标准分析
2.5.6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3:政府官僚机构与政府官员的行为分析
2.5.7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4:政治委托人的监督行为分析
2.5.8 基于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绩效困境的分析5: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分析
2.5.9 综合解读
第3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分析的逻辑基础:透明度、绩效治理与政府会计
3.1 社会契约机制对政府运行的透明度的要求
3.1.1 制度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指标与预测透明度
3.1.2 对外透明度、内部透明度
3.2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及其历史演进
3.2.1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萌芽
3.2.2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近代欧美宪政运动和政府效率运动
3.2.3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强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改革
3.2.4 小结
3.3 政府绩效治理机制提高透明度改善政府绩效的运行机理与政府会计
3.3.1 政府活动与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3.3.2 以政府会计为信息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框架
3.3.3 政府绩效评价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应用
第4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技术原则分析:从改革立足点到系统结构和报告模式
4.1 政府会计改革立足点分析—政府绩效治理的范式变迁
4.1.1 工具理性与古典官僚制
4.1.2 企业家精神与新公共管理
4.1.3 社会契约理念与公共治理
4.1.4 小结
4.2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分析1:绩效治理范式变迁对政府会计目标模式的变革要求
4.2.1 会计目标的重要性
4.2.2 会计目标之使用者观及其拓展性
4.2.3 会计目标之使用者观到政府会计目标之绩效治理观
4.2.4 政府会计目标模式的变迁:政府内部控制导向模式到公共治理导向模式
4.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分析2:政府会计目标模式变迁对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要求
4.3.1 收付实现制会计与传统绩效治理机制中的透明度障碍
4.3.2 公共治理导向会计目标模式下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必要性
4.3.3 公共治理导向政府会计目标模式下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表现出的优越性
4.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系统结构分析:基于绩效治理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设置与会计基础的选择
4.4.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系统结构建设的国际经验
4.4.2 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系统结构的思考
4.4.3 基于绩效治理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设置与会计基础的选择
4.5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问题分析
4.5.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现状与当前研究中所面临的争议
4.5.2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政府会计适用性的讨论
4.6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未来—政府责任报告
4.6.1 资源责任与资源会计报告的发展
4.6.2 预算责任与预算报告的发展
4.6.3 更全面的项目/活动责任与服务绩效报告的发展
第5章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实施分析:制度供给与制度成效
5.1 社会契约各方在权资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供给中的角色分析
5.2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供给分析
5.2.1 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的构建基础
5.2.2 第一代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
5.2.3 第二代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
5.2.4 第三代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
5.2.5 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供给研究
5.2.6 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的分析框架在中国政府会计系统环境的应用
5.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成效分析
5.3.1 上层正式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成效
5.3.2 非正式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成效
5.3.3 其他正式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成效
5.4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实施框架分析
5.4.1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一个基本原则
5.4.2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两个重要基础
5.4.3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三方面制度配套
5.4.4 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多步骤实施战略
本文结论
本文主要结论的概括
回应国际学术界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J]. 王绍光. 读书. 2007(10)
[2]会计国际趋同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J]. 会计研究. 2007(03)
[3]财政调整、机会主义与政府或有负债[J]. 马恩涛.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6(04)
[4]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 葛家澍. 会计研究. 2005(06)
[5]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J]. 周济勤. 财会研究. 2005(02)
[6]论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应用问题[J]. 陈穗红,金介辉,石英华. 财政研究. 2004(11)
[7]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J]. 李建发,肖华. 会计研究. 2004(09)
[8]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 刘玉廷. 会计研究. 2004(09)
[9]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J]. 朱德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改革政府会计制度 防范财政负债风险[J]. 邢俊英. 会计研究. 2004(04)
本文编号:2949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94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