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21:17
本文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省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和内地、东中西、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出现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但是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的货币政策却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深度关注。货币政策从制定到发挥作用,其过程极其复杂,要受到很多诸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微观经济主体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统一的货币政策缺乏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金融差异的存在,其政策效果就可能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加剧不同区域的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会使得统一货币政策的运行成本变得更高,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就会更加明显。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两者相互间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最优货币区是统一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理论前提,一般而言,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最优货币区内各个区域产生的影响是同质的。但是,事实上,很多事实和现象都表明我国并不构成最优货币区。度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有很多,如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外向度、产品多样性、金融一体化及通胀相似率等。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并不能完全的自由流动,每个地区经济的开放程度也不一样,产品多样性在各个区域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即东部地区产品更加丰富,中西部地区产品相对匮乏。再加之,各个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金融一体化的标准也不能满足。从通货膨胀率这个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其他几个地区。综合来看,我国并不构成最优货币区,统一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得不到满足,这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货币政策在制定、实行、传导过程中涉及到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等众多经济主体,所以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加以深入研究也可以找出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现实原因。由此可见,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是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一项紧迫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且各个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没有得到遏制,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更应该不断的创新,应该把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加以结合,从而使得研究更能符合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成果,并且使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框架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述了我国目前统一货币政策的政策背景,接着重点概况了国内外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另外,本文还概括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第三部分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区域划分上,本文摒弃了传统的东、中、西划分法,把东北地区单独列出来加以研究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把我国划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也符合区域划分的同质和聚类的要求,本文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区域货币供应量M2冲击对各区域GDP的影响;第四部分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验证中国并不构成最优货币区,这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接着本文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金融发展、区域微观经济主体和区域经济开放度等方面展开,深入挖掘造成货币政策异质性效应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应对措施,主要从缩小区域经济金融差异和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产生机制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统一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货币区内各地区经济的均质化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但是对于幅员辽阔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国而言,各地区的经济、金融等方面存在很明显的异质性,我国并不构成最优货币区;通过VAR模型,本文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对各区域产出的影响存在阶梯型变化,各地区对货币冲击的敏感程度是存在差异的,东部地区策响应最为迅速,政策效果也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响应最慢,货币政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最为特殊;区域产业结构差异、金融结构差异、微观经济主体差异构成了货币政策异质性影响的现实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两者相互影响,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治理,本文认为应该从它的形成机制入手,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区域经济金融差异。为了进一步缩小这种地方差距,中央政府可以加大对中、西、东北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投入。为了尽量减少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加强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占比比较低,区域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国家在这些地区应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如减低这些地区的税收,加强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这些地区经济运行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这些地区投资设厂。在一些优惠政策上,可以实行对不同产业区别对待的方针,这样可以推动这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央行应该以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为导向,可以综合权衡成本收益,在客观考察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体系、银行流动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比其他地区优惠的政策,这样才能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更好的发展,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国有经济占比很高是导致货币政策在东北地区传导效果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东北地区而言应该深化国企改革,明晰产权,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东北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从而为东北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样货币政策在东北地区才能更加好的发挥作用,预期的政策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和特征时,没有区分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各区域影响的差异。因为分区域的M2月度数据无法取得,实证部分样本容量相对较小。本文只验证了货币政策对各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而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的变化则没有进行相应分析,这是后续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经济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1;F822.0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1. 引言14-23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4-16
- 1.1.1 理论意义15
- 1.1.2 现实意义15-16
- 1.2 相关文献回顾16-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7-20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0-23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20-21
- 1.3.2 研究方法21-23
- 2. 理论基础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分析23-32
- 2.1 最优货币区理论23-26
- 2.1.1 蒙代尔提出的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23-24
- 2.1.2 麦金农提出的开放度标准24
- 2.1.3 凯南提出的产品多样化标准24
- 2.1.4 格拉姆提出的金融一体化标准24-25
- 2.1.5 哈伯勒和弗莱明提出的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25-26
- 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26-29
- 2.2.1 利率传导渠道26
- 2.2.2 汇率传导渠道26-27
- 2.2.3 资产价格渠道27
- 2.2.4 信贷渠道27-29
- 2.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分析29-32
- 2.3.1 利率传导渠道29
- 2.3.2 汇率传导渠道29-30
- 2.3.3 资产价格渠道30
- 2.3.4 信贷传导渠道30-32
- 3.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32-43
- 3.1 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32-33
- 3.2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VAR检验33-43
- 3.2.1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33-34
- 3.2.2 模型介绍和实证检验34-43
- 4.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产生的原因分析43-58
- 4.1 中国不构成最优货币区43-46
- 4.1.1 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43-44
- 4.1.2 经济开放度标准44-45
- 4.1.3 产品多样性标准45
- 4.1.4 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45-46
- 4.2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46-48
- 4.3 区域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48-53
- 4.3.1 金融总量的差异48-50
- 4.3.2 金融结构的地区差异50-52
- 4.3.3 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52-53
- 4.4 区域微观经济主体差异53-58
- 4.4.1 居民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53-55
- 4.4.2 企业结构区域差异55-58
- 5.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调整建议58-63
- 5.1 促进区域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58-61
- 5.1.1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8-59
- 5.1.2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59-61
- 5.2 构建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61-63
- 5.2.1 实行区域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61
- 5.2.2 加强再贴现政策的区域导向61
- 5.2.3 加强再贷款政策的区域导向性61-62
- 5.2.4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分区域区别对待62-63
- 6. 总结63-65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63
- 6.2 本文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63-64
- 6.3 本文存在的不足64-65
- 参考文献65-69
- 后记69-70
- 致谢70-7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素香;汪增群;;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的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12期
3 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4 胡振华;胡绪红;;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J];财贸研究;2007年05期
5 姜艳霞;叶陈毅;;以欧元区为例的最优货币区内生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2期
6 陈学彬,杨凌,方松;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丘斌;邓佑甜;;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效应研究[J];南方金融;2009年02期
8 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9 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10 曹永琴;李泽祥;;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述评[J];经济学家;200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849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