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02:08
本文关键词: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不断渗透,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矛盾也开始逐渐增多。2014年,当代著名科学家张尧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非但没有给他带来更高的荣誉与社会地位,反而引来公众的一片质疑,至此,科学家是否值得信任的问题再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实上,科学家职业在诞生之初,是普遍受到公众信任的,这种信任最开始源于科学家的绅士身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强大威慑力,尤其是美国向日本投递原子弹造成的惨重、持续的危害导致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也给公众与科学家的信任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当代公众之所以会对科学家产生质疑主要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首先,科学家与公众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会造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从而导致处于信息劣势的公众对处于信息优势的科学家产生质疑;其次,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其具体的应用必须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今天被确证为真的知识很可能第二天就被推翻,这是科学技术无法克服的弊端。不仅如此,科学家共同体内部也会产生分歧,但公众往往因此误解科学整体的真理性与客观性,进而将矛头指向科学家;第三,互联网媒介使得科学知识的大众传播变得更为复杂,知识发布者的门槛降低造成科学谣言四起,科学家权威性也随之下降;第四,科学家在当代社会的运作离不开政府、媒体、企业甚至公众的共同影响,因此很容易受利益因素诱导,偏离追求真理的正轨,导致公众对其失望。所以,对于科学家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是摆在学者面前,需要迫切解决并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但目前不论是官方评价体系还是公众判断依据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概念梳理,对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代现状进行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公众为何会对科学家产生质疑的原因。第三部分侧重于问题的解决之道,包括对现有官方科学家的评价体系以及公众对专家的判断依据进行说明与分析。最后笔者从科学家选拔、科研项目定题以及科研活动进行这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一个第三方评价系统的雏形。
【关键词】:公众 科学家 信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3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4
- 第一章 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分析14-23
- 第一节 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变迁15-18
- 第二节 科学信任危机的当代爆发18-20
- 第三节 对专家系统的普遍依赖20-23
- 第二章 公众质疑科学家的原因剖析23-30
- 第一节 知识的不对称性23-25
- 第二节 知识的不确定性25-27
- 第三节 知识传播的复杂性27-28
- 第四节 知识成果的利益相关性28-30
- 第三章 如何判断科学家是否值得信任30-37
- 第一节 官方评价体系及其运作机制30-31
- 第二节 公众判断及其依据31-34
- 第三节 总结34-37
- 参考文献37-40
- 后记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友群;;论知识的建构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08期
2 袁维新;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3 孙阳春;柳海民;;课程知识观的学理分析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4 杨耀坤;“科学人文化”质疑——关于科学的价值实现途径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谨;;科学文化的真理观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张力——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现代主义[J];文化学刊;2010年02期
6 陈英;;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4期
7 李黎明;;社会工程学:一种新的知识探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叶梦姝;;“真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的方向与交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李侠,邢润川;论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主义的消解[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刘洁璇;;修辞的德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本文关键词: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8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