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06:10
在全球化竞争、技术革命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大环境下,组织面对的商业环境越来越错综复杂。于是组织需要在稳定与变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诸如效率与柔性、集权与分权、利润与社会责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类的二元管理悖论,此时悖论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以支持和领导当代组织。悖论思维就是整合两种相互关联且对立的因素使之发挥协同作用以促进组织更好的应对动态的外部环境,悖论式领导的概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中国情境下提出来的。悖论式领导能兼顾组织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是领导风格的最新研究成果。已有研究证实悖论式领导对员工主动性行为、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继续拓宽这一领域,根据文献梳理已知领导风格是员工建言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本研究尝试探讨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本研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资源保存理论、自我验证理论等理论视角选取内部人身份感知作为中介变量,组织自尊和主动性人格作为调节变量,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用统计软件SPSS和AMOS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悖论式领导正向影响员工建言行为;(2)内部人身份感知在悖...
【文章来源】: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员工建言行为
2.1.1 员工建言行为的概念界定
2.1.2 员工建言行为的测量
2.1.3 员工建言行为的研究现状
2.1.4 员工建言行为的研究述评
2.2 悖论式领导
2.2.1 悖论式领导的概念界定
2.2.2 悖论式领导的测量
2.2.3 悖论式领导的研究现状
2.2.4 悖论式领导的研究述评
2.3 内部人身份感知
2.4 组织自尊
2.5 主动性人格
2.6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社会交换理论
3.1.2 资源保存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
3.2.2 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
3.2.3 组织自尊的调节作用
3.2.4 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3.3 理论模型构建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2 变量的测量
4.2.1 测量量表
4.2.2 控制变量
4.3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 实证检验
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中介效应检验
5.5 调节效应检验
5.5.1 组织自尊的调节作用
5.5.2 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5.6 实证分析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悖论式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社会网络理论视角[J]. 彭伟,马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22)
[2]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基于工作激情的中介作用[J]. 苏勇,雷霆. 技术经济. 2018(09)
[3]基于认知-情感整合视角的包容型领导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J]. 王雁飞,黄佳信,朱瑜. 管理学报. 2018(09)
[4]悖论式领导对员工主动行为的影响机制——团队内部网络连带强度与上下级关系的作用[J]. 彭伟,李慧.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07)
[5]组织公正如何激发组织活力?——群体层面公正氛围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张晓怿,王云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06)
[6]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心理安全感和调节焦点的作用[J]. 李锡元,闫冬,王琳. 企业经济. 2018(03)
[7]悖论式领导如何让员工两全其美?——心理安全感和工作繁荣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 王朝晖.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03)
[8]伦理型领导对基层公务员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影响机制——资源保存和社会交换视角下的中介调节模型[J]. 李想,时勘,万金,刘晔. 软科学. 2018(01)
[9]授权型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J]. 李燕萍,史瑶,毛雁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03)
[10]领导宽恕对员工建言的影响研究[J]. 张亚军,张军伟,刘汕. 科研管理. 2017(11)
博士论文
[1]团队悖论式领导与创造力关系研究[D]. 金涛.南京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团队跨界活动对团队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刁重艳.山西财经大学 2018
[2]服务型领导、内部人身份感知与员工建言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D]. 徐璐.山东大学 2018
[3]员工组织公平感知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D]. 林美希.华南理工大学 2017
[4]悖论式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D]. 伍林.武汉大学 2017
[5]企业员工主动性人格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殷华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D]. 肖宇佳.辽宁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71394
【文章来源】: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员工建言行为
2.1.1 员工建言行为的概念界定
2.1.2 员工建言行为的测量
2.1.3 员工建言行为的研究现状
2.1.4 员工建言行为的研究述评
2.2 悖论式领导
2.2.1 悖论式领导的概念界定
2.2.2 悖论式领导的测量
2.2.3 悖论式领导的研究现状
2.2.4 悖论式领导的研究述评
2.3 内部人身份感知
2.4 组织自尊
2.5 主动性人格
2.6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社会交换理论
3.1.2 资源保存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
3.2.2 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
3.2.3 组织自尊的调节作用
3.2.4 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3.3 理论模型构建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2 变量的测量
4.2.1 测量量表
4.2.2 控制变量
4.3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 实证检验
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中介效应检验
5.5 调节效应检验
5.5.1 组织自尊的调节作用
5.5.2 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5.6 实证分析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悖论式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社会网络理论视角[J]. 彭伟,马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22)
[2]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基于工作激情的中介作用[J]. 苏勇,雷霆. 技术经济. 2018(09)
[3]基于认知-情感整合视角的包容型领导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J]. 王雁飞,黄佳信,朱瑜. 管理学报. 2018(09)
[4]悖论式领导对员工主动行为的影响机制——团队内部网络连带强度与上下级关系的作用[J]. 彭伟,李慧.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07)
[5]组织公正如何激发组织活力?——群体层面公正氛围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张晓怿,王云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06)
[6]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心理安全感和调节焦点的作用[J]. 李锡元,闫冬,王琳. 企业经济. 2018(03)
[7]悖论式领导如何让员工两全其美?——心理安全感和工作繁荣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 王朝晖.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03)
[8]伦理型领导对基层公务员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影响机制——资源保存和社会交换视角下的中介调节模型[J]. 李想,时勘,万金,刘晔. 软科学. 2018(01)
[9]授权型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J]. 李燕萍,史瑶,毛雁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03)
[10]领导宽恕对员工建言的影响研究[J]. 张亚军,张军伟,刘汕. 科研管理. 2017(11)
博士论文
[1]团队悖论式领导与创造力关系研究[D]. 金涛.南京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团队跨界活动对团队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刁重艳.山西财经大学 2018
[2]服务型领导、内部人身份感知与员工建言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D]. 徐璐.山东大学 2018
[3]员工组织公平感知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D]. 林美希.华南理工大学 2017
[4]悖论式领导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D]. 伍林.武汉大学 2017
[5]企业员工主动性人格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殷华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D]. 肖宇佳.辽宁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71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17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