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再到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动力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具有强大动力效应和协调区域综合发展作用的旅游业,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13年首次颁布实施的《旅游法》,将规范、解决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促进旅游业有序健康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旅游城镇化是伴随城镇化和旅游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我国旅游城镇化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目前己有的关于旅游城镇化的研究较少,本文系统地探究了旅游城镇化的模式和动力机制,总结了不同模式的演化阶段及特征,并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阐述,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对旅游城镇化相关概念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区位理论、资源禀赋理论、集聚与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第三部分,对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并探讨了不同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规律。 第四部分,主要对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不同旅游城镇化模式的特征表现进行了探讨。 第五部分,,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案例,探讨本区旅游业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相应优化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92;F299.2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芳;孙凯旋;;关于城市与风景旅游和谐发展的探讨——以杭州与西湖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杜嫣;汤傅佳;潘莉丽;;旅游城市化的内涵与演化机制研究[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肖亚丽;;浅议中国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王海龙;黄明;;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谢宇;肖贵蓉;付金朋;;基于ANP的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罗彦;普军;;滨海地区旅游城市化发展规划研究——以深圳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熳莎;;“地下”与“地上”:聚焦北京一种特殊的“混居”社会空间[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查松;张京祥;;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9 王曙光;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国贵;基于房地产业视角的中国沿海区域城市旅游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宇;基于ANP的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晶晶;青岛城市旅游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黄声兰;江西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名虎;长沙市城郊游憩景观空间格局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1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5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