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利益之殇与本源回归
本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利益之殇与本源回归 出处:《旅游学刊》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性 传统观光 tourism 后现代思潮 乡村发展 政府政策 乡村性 乡村旅游开发 内部力量 乡村资源
【摘要】:正我国正处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之中,后现代思潮对旅游思维与行为模式有深刻影响,具体表现为新旅游(new tourism)的兴起及旅游模式由传统观光向深层休闲的渐变。作为新旅游的一种,近些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显然受到了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双重推动。在许
[Abstract]:As a kind of new tourism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our country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tourism demand of urban residents and government policy .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商学院;临沂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F327;F592.7
【正文快照】: 我国正处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之中,后现代思潮对旅游思维与行为模式有深刻影响,具体表现为新旅游(new tourism)的兴起及旅游模式由传统观光向深层休闲的渐变。作为新旅游的一种,近些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显然受到了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双重推动。在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奇平;;改革开放的后现代性[J];互联网周刊;2009年01期
2 王松慧;;论消费社会中人的“自由”[J];青春岁月;2013年10期
3 田鹏颖,彭波;“后现代性的悖论”的哲学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钟士恩;章锦河;;从古镇旅游消费看传统性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J];旅游学刊;2014年07期
5 闫顺利;;面对现代性:走进还是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及其启示[J];岭南学刊;2007年06期
6 徐奉臻;;“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内涵、维度与特点[J];学术交流;2009年11期
7 周伦;;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宋晶;;广告是洪水猛兽吗——围绕广告对消费的影响展开的争论及其引发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9 保罗·福曼;;近期科学:晚现代与后现代[J];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04期
10 杜吉刚;;“现代性”学术观之我见[J];社会科学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4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孙绍谊;;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赵立爱 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文化透析与诗意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林华瑜;新现实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夏兴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人民日报;2009年
6 肖自强 汪民安 姚福燕;后现代主义五人谈[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陈铭;严肃而又前卫的学术[N];湖北日报;2004年
8 冯敬诺 杨信礼;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60年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N];学习时报;2009年
9 杨四平;当前新诗的城市诉求[N];安庆日报;2005年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如意;技术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孙颖东;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到永恒的价值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敏;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朱长泉;后现代通俗小说中的悖论[D];宁波大学;2008年
5 杨丽萍;黑客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6 樊蕾;论新生代电影的审美风格转变[D];山东大学;2008年
7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杨子飞;自由与确定性的双重变奏[D];浙江大学;2009年
10 仲明明;论吉本芭娜娜创作的后现代性[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9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8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