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5 05:19

  本文关键词: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 出处:《灾害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地震遗产 系统集成 旅游发展 龙门山 汶川地震


【摘要】: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日益重视地震遗迹的旅游开发问题,龙门山地区是发展地震遗产旅游的关键区域。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龙门山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环境的困扰。因此,对于地震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短时间的震后恢复重建,而应以地震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时间轴,在其不同阶段均设置相应的动态应对措施。在回溯地震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及该区域地震专题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体系"运用于解决"地震遗产旅游发展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结果为地震专题旅游开发中其它具体模式的理论框架,也为地震遗产旅游动态地应对地震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提供指导,其实践价值有赖于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完善。
[Abstract]: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quake remains. Longmen Mountain area is the key area to develop the earthquake heritage tourism. The post-Wenchuan earthquake perio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eismic heritage tourism is troubled by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geological disaster environment in Longmen Mountain area.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seismic heritage tourism should not only be limited to the short-term post-earthquak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but should tak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events as the time axis. On the basis of retrospe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ismic heritage touris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ismic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system" of system engineering is applied to sol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system of seismic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seismic heritage tourism is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other specific mode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seismic tourism. It also provides guidance for seismic heritage tourism to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threat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earthquake dynamically, and its practical value depends on the improvement of follow-up research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留金法[2011]5024号) 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KYGG201313) 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MJ13-09)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构造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地震灾难事件[1]。虽然“后汶川地震时期”,震灾的阴影已离我们远去,地震遗产旅游成为大势所趋,许多旅游者自发前往地震灾区考察地震的伟力、缅怀亡灵,但由于其地质结构等原因,存在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勇;覃建雄;李艳红;赵俊;梁艳桃;刘妍;;汶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及特色评价[J];地球学报;2010年04期

2 邵金萍;;发展汶川灾害旅游业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杜海忠;刘坤梅;丰志美;;灾变景观旅游地开发研究——以小南海地震遗址景区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王金伟;王士君;;黑色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及“共生”模式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后的四川为例[J];经济地理;2010年02期

5 阚兴龙;李辉;周永章;;汶川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2008年05期

6 唐勇;覃建雄;邓贵平;钟洁;;地震遗迹景观研究进展及其分类方案探讨[J];热带地理;2011年03期

7 唐勇;覃建雄;李艳红;赵俊;梁艳桃;刘妍;;震后赴川入境旅游者满意度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8 周绪纶;叠溪地震的今昔——为建立叠溪地质公园进言[J];四川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9 闫小兵;安卫平;赵晋泉;李自红;苏宗正;薛晓东;;叠溪地震遗迹拾零[J];山西地震;2009年03期

10 伍长云;王淑娟;;关于唐山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春艳;;汶川地震灾变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黄玉理;马丽;杨寒;谢兴帅;;旅游者对黑色旅游开发载体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陈晓芳;苏欣慰;;对汶川地震旅游环线提议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年05期

4 佘振苏;倪志勇;;钱学森复杂系统思想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1期

5 李敏;张捷;钟士恩;董雪旺;刘泽华;程绍文;;地震前后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旅游动机变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前后的九寨沟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6 李敏;张捷;董雪旺;钟士恩;蔡永寿;上官筱燕;;目的地特殊自然灾害后游客的认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7 唐勇;覃建雄;李艳红;赵俊;梁艳桃;刘妍;;汶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及特色评价[J];地球学报;2010年04期

8 武红梅;武法东;;河北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划分及评价[J];地球学报;2011年05期

9 唐浩;唐勇;;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汶川地震遗迹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年06期

10 齐文华;吴琼;苏桂武;龚强;马方毅;王若嘉;陈征山;;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中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研究——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J];地震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存金;;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复杂系统管理方法论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田歆;王忆新;;基于复杂性科学和供应链理论的商业模式发展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系统管理与复杂性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有德;可修复模型的系统分析[D];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2010年

2 金帅;基于计算实验的排污权交易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绍仁;震后应急物流系统优化中的LRP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许登峰;基于社会网络的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雪花;SEE复杂系统技术与环境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艾新波;成效导向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艳茹;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王磊;协同攻击任务规划认知演化计算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马丽;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TOT项目融资集成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利章;汶川地震重灾区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娟;《钱学森书信》的哲学价值[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钟琦;汶川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琼;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居民满意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勇;复杂性科学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11年

6 吴瑶;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伤员救治出救点选择与车辆路径集成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白理刚;都江堰市灾后安居重建的公众参与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梁艳桃;震后银厂沟景区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方叶林;黑色旅游开发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年四锋;基于TOPSIS法的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益敏;李小文;刘素红;;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人居环境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朱介寿;;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张加庆 ,常振广 ,王赞军;昆仑山8.1级地震遗迹的开发[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4年02期

4 王启友;;抗震救灾凸显NGO与政府的协同性问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胡传东;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汪侠,顾朝林,梅虎;旅游景区顾客的满意度指数模型[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8 张培震;徐锡伟;闻学泽;冉勇康;;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9 滕吉文;白登海;杨辉;闫雅芬;张洪双;张永谦;阮小敏;;2008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卫民;赵连锋;李娟;姚振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国阶;;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是完整的系统工程[J];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04期

2 沈雪潋;沈慧贤;;汶川地震重建区发展社区旅游的可行性分析——以都江堰虹口乡久红社区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李晓琴;缪寅佳;高鸿;;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多样性评价与开发战略[J];资源与产业;2010年01期

4 陈春艳;;汶川地震灾变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魏小安;曾博伟;;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旅游学刊;2008年08期

6 陈爱;王小强;;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的复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李柏槐;;论旅游统筹全域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以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发展文化旅游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8 伍萧东;;走向白龙潭[J];风景名胜;1997年05期

9 李晓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初探[J];四川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10 张乃翥;记洛阳新出土的三件石刻文物[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坤;邵敬东;;沙牌拱坝经受了超强地震的考验[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2 孙少安;项爱民;周新;;龙门山区域重力网起算基准的扰动分析与汶川地震[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胥颐;李志伟;刘建华;徐亚;;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宋文杰;程先琼;朱介寿;顾勤平;徐华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源及龙门山地壳上地幔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邬晓松;郭洪波;;龙门山国际山地旅游区开展体育旅游的初探[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蔡学林;魏显贵;;初论岩石圈的楔入作用——以龙门山岩石圈为例[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7 王兴志;张帆;石新;曾德铭;宋章强;;龙门山前缘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余年;王绪本;朱迎堂;徐权辉;黄文彬;;龙门山逆冲构造大地电磁测深新证据[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洪伟;;天然气计量系统在川气东送管道工程中的应用[A];山东省石油学会油田电力、通信及自动化技术研讨会优秀工程技术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小波;;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旅游重建构想[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王浪;对西岐民俗村旅游发展的六点建议[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记者 徐蕴海 周倜;欺骗游客最高判五年[N];苏州日报;2009年

3 谢俊彬 通讯员 周颖;铁路大提速为专列旅游发展助跑[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安玉;环保要跟上旅游发展步伐[N];山西日报;2001年

5 通讯员 张莹;云龙县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旅游发展[N];大理日报(汉);2011年

6 李玲;旅游发展再显优势首旅主业又攀新高[N];中国旅游报;2005年

7 ;江苏举办旅游发展高端论坛[N];新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学军;黄山为中国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山为中国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N];黄山日报;2009年

9 白俊章;学“三个代表”思想 促五台山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吕桓宇;大黄河谋划大旅游[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贵钢;青藏东缘地壳形变特征及龙门山地区深部动力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陈清龙;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冯斌;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带贫困人口问题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张军明;中功率DC/DC变流器模块标准化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显智;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化集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金波;分布式防震减灾信息和辅助决策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7 石若明;基于GIS的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9 徐振刚;煤基能化联产系统集成优化与评价方法[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10 郑文钟;基于数据挖掘和系统集成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宝成;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丽娟;基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电子商务架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3 暴瑛;天彩大厦冷水机组的远程监测及其与CONTINUUM系统集成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4 唐亮;SAP接口技术研究与开发[D];同济大学;2006年

5 张威;无线室内分布系统在福州PHS网络中的应用及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陈宇翔;基于对象的系统集成模型研究及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7 周轶超;证券公司集中交易模式下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计[D];河海大学;2005年

8 祁华斌;基于组件技术扩展ArcGIS地图综合功能[D];武汉大学;2004年

9 方乐;基于Web Services的数字图书异构数据统一浏览技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刘艺;面向全面预算的地铁企业集成管理系统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6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26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1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