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趋势分析
本文关键词: 旅游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湖南娄底市 出处:《冰川冻土》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方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用旅游生态足迹定量反映出来.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以湖南娄底市为实证对象,对2005-2012年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都逐年增加,但二者增幅差异大,2010年是旅游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的拐点,当前娄底市旅游发展以生态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状态.从旅游消费结构看,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的7项分足迹中,以交通和餐饮生态足迹相对较大,而住宿、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实现娄底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发展低碳旅游,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控制旅游生态足迹的需求;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生态承载力;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控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Abstract]: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is a new method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extent of human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area of productive land.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quantitatively reflected b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ourism. Taking Loudi City,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rom 2005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oudi City from 2005 to 2012 increase year by year. However,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2010, tourism ecological surplus turned into ecological deficit. At present, Loudi's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n unsustainable sta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cost of the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mong the 7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Loudi's tourism,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catering is relatively large, while accommodation, sightseeing, entertainmen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roduced by shopping and waste emission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oudi are: developing low-carbon tourism,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reasonably controlling the demand of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protecting tour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hance 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trengthen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control, establish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基金】:湖南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10YBB178)资助
【分类号】:X22;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焰;;“超载”的地球[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2期
2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3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4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5 王鹏,田亚平;衡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1期
7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8 ;科技速览[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05期
9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10 常斌,熊利亚;基于RS和GIS的生态足迹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3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3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年
5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邓飞;1.2个地球才能维系中国式生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罗晖;人均生态足迹50年内增长两倍[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5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颖;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10 段小芳;邵阳市生态足迹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1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4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