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

发布时间:2018-02-27 07:50

  本文关键词: 红色旅游 红色记忆 身份 符号系统 神圣感 出处:《旅游学刊》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引入符号系统和社会记忆建构过程理论,在重新定义了红色旅游概念后,建立了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框架。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由信息(空间、地方和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指代对象(重大事件及其价值)、编码、媒介、发送者和接收者构成。符号的发送者依托红色旅游目的地,通过动态的红色符号选择、表述和重演机制(编码和媒介),向符号的接收者(游客)传达信息,推动其理解并内化信息所表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基于社会现实的神圣性体验形塑红色记忆,从而构建其社会身份认同,达到个体(归属感和自尊)和社会(凝聚力)的共赢;同时,红色旅游目的地符号也将以求同存异的方式促进全球不同社会的互信和交流。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symbol system and social memory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after redefining the concept of red tourism,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d tourism destination memory symbol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information (space), red tourism destination memory symbol system and red tourism destination memory symbol system. Local and various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forms, referring to objects (major events and their value, coding, media, sender and receiver.) the sender of the symbol, relying on the red tourist destination, chooses through the dynamic red symbol, Expression and replay mechanisms (coding and media, conveying information to the recipients of symbols (tourists), promo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nalizing the values and meaning represented by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process, tourists closely link individual lives to the destiny of nations and nations, Through the sacred experience based on social reality to shape the red memory,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individual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lf-esteem) and social cohesion can be achie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d tourist destination symbol will also promote mutual trust and exchange among differen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by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民休闲背景下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的特征,效应与形成机制研究”(41261029)资助~~
【分类号】:D642;F5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德忠;;马克思社会记忆思想探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李红武;胡鸿保;;国外社会记忆研究概述[J];学习月刊;2011年12期

3 李波;伍进;;聚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记忆载体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4 纳日碧力戈;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5 刘朝晖;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松坪归侨社会地域认同的实证剖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2期

6 李波;;社会记忆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载体探析——以黔东南苗族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马莉;历史构建中的民族历史和社会记忆[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8 刘中一;社会记忆中的性别偏好[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5期

9 韦顺莉;;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文献解读[J];思想战线;2008年04期

10 许斌,胡鸿保;对口述传统的纵横思考[J];思想战线;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坤玉;;浅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创新[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时晨;;社会记忆与文革影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罗彩娟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权力与社会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陶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记忆彰显历史与社会构成的演进轨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明海英;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郭于华;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N];浙江日报;2009年

6 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副主任 杜梅;从国际档案圆桌会议看档案的社会功能趋向[N];中国档案报;2005年

7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社会语言学教授 李明洁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Joseph Bosco;网络传言是更新换代的语言民俗[N];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论档案与社会记忆[D];安徽大学;2011年

2 肖岚;论档案与社会记忆[D];湖北大学;2013年

3 何晓丽;文化传承的社会记忆探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晨;图书馆发挥社会记忆功能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5 王婵;社会记忆与历史: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一个视角[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郭磊;社会记忆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扬;空间、仪式与社会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汪俊;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李琳;社会记忆与旅游市场吸引力关系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41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41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