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沈阳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20:10

  本文选题:沈阳地区 切入点:乡村旅游 出处:《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乡村旅游”兴起于欧洲,开始于19世纪,是在城市化进程过快及地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影响下产生,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由于兴起较晚因此发展阶段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很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升级、优化农村的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沈阳市地处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对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旅游业,更能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在全国乡村旅游业繁盛发展的大环境带动下,沈阳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农业的加速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市已有旅游特色乡镇18个,旅游专业村33个,农家乐450家,带动就业人数1.37万人,最终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31.6%。沈阳市在苏家屯、沈北、于洪、新民、法库、东陵、辽中等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发展水果、蔬菜采摘体验等特色旅游产业,在丰富市民假期休闲观光生活的同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另外还开发建设了薰衣草庄园,以花园式观光旅游产业为依托,同时还增设了影视摄影拍摄基地、礼仪庆典及薰衣草产品的开发,不仅改变了当地农村的人居环境,更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沈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喜人的成绩,但与同等级的其他城市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仍有着巨大的差距。 本文作者对沈阳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从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内涵入手,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发基础理论、国内外经典的乡村旅游开发案例的分析,对沈阳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提出沈阳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可行建议。
[Abstract]:"Rural tourism" arose in Europe and began in 19th century. It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increasing pollution of the earth's environment.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appeared around -20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brought new vitality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ny regions,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ve brought new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Shenyang is located in a region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th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can not only promote local tourism, It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Shenyang area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driven by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whole count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henya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2013,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18 towns with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33 specialized tourist villages, 450 Nongjiale villages and 13,700 people were employed in the city, and the final tourism income was 650 million yuan. This is an increase of 31.6% over 2012. Shenyang in Sujiatun, Shenyang, Shenbei, Yu Hong, Xinmin, Faku, Dongling, Liaozhong and other places vigorously developed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s and developed characteristic tourism industries such as fruit and vegetable picking experience. While enriching residents' leisure and sightseeing lives during holidays, they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addition, lavender manors were developed and built, relying on the garden tourism indus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a film and television photography shooting base was added. Ceremonial celebr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vender products have not only changed the local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but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Shenyang has made som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But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with other cities of the same class or cities such as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in Shenyang area, and through the massive literature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related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through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c case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enyang,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Shenyang.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92.7;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2 曾志兰;;2012年福建旅游节庆大盘点[J];学术评论;2012年06期

3 黎洁,吕镇;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年06期

4 杨林;旅游商标的创建模式[J];中华商标;2001年01期

5 史铁华,何玲;关于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1年01期

6 张国光;湖北: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3期

7 赵煌庚;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J];求索;2003年06期

8 范能船;世界旅游新发展和旅游基本法建设[J];旅游科学;2004年01期

9 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忠军,陆军;民族旅游节庆策划研究——以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江平;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N];赤峰日报;2006年

2 喻学才;旅游节庆需要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耿闻;“旅游诚信”促旅游腾飞[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王大悟;旅游节庆需要怎样的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胡文佳 浙江记者站 陈伟国;宁波:以旅游节庆增强综合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旅言;2006年全市旅游收入达23.8亿元创税1.1亿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8 贾嫣娜 李军;17城市角逐“婚庆旅游节庆第一城”[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俊琦邋通讯员 胡文佳;旅游节庆,甬城又一靓丽名片[N];宁波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范丽萍;“依托旅游景点,吃上旅游饭”[N];山南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彦;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薛艳;上海旅游演艺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尚雪英;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陆英;推进上海嘉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D];复旦大学;2010年

5 刘水琴;浙江省旅游度假区国际化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卢丽蓉;恩施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晓君;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8 姚海琴;大众参与非专业类旅游节庆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晟;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尤慧;南京旅游节庆品牌诊断和塑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0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80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e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