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探索
本文选题:产业融合 切入点:农业旅游 出处:《农业经济》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业旅游的本质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农业旅游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河南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通过创新思路,提出科学的发展策略,必将推动本省农业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贡献。
[Abstract]:The essenc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s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t will promote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province, thus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分类号】:F592.7;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社;张发民;张承;;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2 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年09期
3 杜姗姗;蔡建明;陈奕捷;;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2 董志文;张萍;;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刘晓华;;陕西省延安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4 钟春艳;王敬华;;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5 陈海鹏;;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6 和献中;王世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丁运超;贾永健;;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9 方荣辉;韩贻强;左登华;;滨海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及创新探索——以滨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10 史术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长上限基模分析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侯晓敏;;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范容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杨玉义;严力蛟;;试论乡村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4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颜飞;李伟;;曲靖发展乡村旅游的sowt分析与战略选择[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鸽;;陕西省商洛市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发展探析[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小芹;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晔;城市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与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铁;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特格西毕力格;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叶晔;森林休闲理论与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分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海鹏;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左俊杰;鞍山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刘丰果;滇池沿线三段一域的特色景观研究滇池沿线高海公路段、海埂段、呈贡段、六甲区域的特色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林锦如;福建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军华;福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婧;基于服务共享中心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及决策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段丽梅;云南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刘志青;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赵杰;岱岳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党美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虹;张岩丽;刘英;;农业旅游节庆开发研究——以“泗水桃花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2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3 柯立;余德贵;;观光休闲农业策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6期
4 蔡金华;刘照亭;王敬根;曲直;;日本观光农业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5 闵洁;;论长江三角洲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9期
6 翁丽丽,李永实,王晓文,吴世代,刘恭祥;福建省农村经济类型划分方法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宋晓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J];贵州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8 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高元衡;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中各方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10 张众;;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宝福;阳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嘉;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刘洋;大都市郊区观光农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美云;产业融合与中国第三产业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4年01期
2 胡舒,陈梅芬;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思路[J];山东经济;2005年01期
3 苏醒;;产业无边界[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年02期
4 陈柳钦;;论产业融合[J];实事求是;2007年03期
5 吴浪;;产业融合对广西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年09期
6 顾锋;;从产业融合谈安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柳旭波;;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年07期
8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肖刚;;产业融合领航数字监控市场[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7年01期
10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明;宗上纲;李慧民;;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A];第二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处(科)长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阮跃东;;河南旅游景区协同营销策略思考[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JBL.SHURE产品技术研讨会》在郑举行[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光伏技术与照明节能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亚丽;金萍;;河南省特色科技文献资源建设[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5 王岩松;;河南省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李红礼;高建华;卢红岩;;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7 胡炜;;河南省发展创意产业的路径[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8 张弦生;;《中原文化大典》编辑中所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9 李树岩;刘荣花;师丽魁;马志红;;河南省近40a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余卫东;陈怀亮;;河南省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殿龙;产业融合: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N];经济参考报;2007年
2 记者 叶晓楠;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论坛启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任叶;义乌走出全新产业融合之路[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刘春辉;产业融合开启车联网新纪元[N];人民邮电;2011年
5 中国旅游研究院 杨彦锋;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N];经济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陈茜 黄敏;襄阳高新区产业融合提升综合竞争力[N];湖北日报;2011年
7 刘燕;产业融合是全球性趋势[N];中国经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郑大海;安徽:大力推进信息化 促进产业融合[N];通信产业报;2009年
9 上海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谭梦昕;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析[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产调;韩将投入巨资发展11大产业[N];国际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璋奯;产业融合背景下通信运营企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王晓昕;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姜睿清;基于产业融合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6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勇;面向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李敏;物流产业融合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沈莹;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剑平;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温新德;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县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时震宇;河南仁和职业篮球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D];河南大学;2006年
4 袁卫红;河南省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初步探讨[D];厦门大学;2007年
5 王凯;河南省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吴媛萍;定向运动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展的现状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7 冯宏芳;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张雅凌;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赵自芳;河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张红威;河南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29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2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