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型构建——基于自然保护区发展转型期的市场保护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8 13:09

  本文选题:自然保护区 切入点:生态产品 出处:《生态经济》2014年10期


【摘要】:自然保护区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合理利用市场、提高自然保护区市场保护力度,是缓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过程中日益增大的资金压力、生态需求压力的必然选择。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亟须市场参与、企业加入、产业链式发展来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市场保护模式。自然保护区市场保护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现实选择,在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在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资源合理利用和生产经营的探索,发展了基于生态产品概念的自然保护区产业,而其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生态产业链的系统结构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形成与稳定的基础要素,文章在分析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的产品背景和产业独特性基础上,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型的构建及分析,以期为解决生态产品供给难、自然然保护区市场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平衡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思路。
[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nature reserves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facing the nature reserve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We should make rational use of the market and improve the market protection of nature reserves.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lleviat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capital and ecological demand in the process of nature reserve protection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s in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reached the bottleneck period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It is urg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rket, join the enterprises, and develop the industry chain to promote the market protection mode of the nature reserves.The market protection mode of nature reserve is the realistic choice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strict protection of the core area of nature reserve, our country has gradually explored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buffer zone and experimental area.The industry of nature reserv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duct is developed, and the key factor of its effective operation is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of nature reserve.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he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industrial chain in nature reser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 background and industrial uniqueness of the nature reserve industry development.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system model of nature reserves, this paper hope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of development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supply of ecological products, the market protection of natural nature reserv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alance of nature reserve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2012年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低碳乡村规划战略”研究项目(406432338)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2 汪毅,陆雍森;论生态产业链的柔性[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3 吴旗韬;陈伟莲;张虹鸥;叶玉瑶;;南岭生态功能区产业选择及发展路径探索[J];生态经济;2014年02期

4 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年10期

5 严立冬;谭波;刘加林;;生态资本化: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孙根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甄巧莲;吴杨;李书全;;生态城市的情感设计—以铜陵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2 覃照素;;广西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3 肖忠海;;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4 梅燕;谢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5 荣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6 刘军深;宋建恒;刁洪成;;关于推进威海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8期

7 吴鹏举;纪传伟;张艳芳;;区域生态产业链构建优劣势条件与途径分析——以东莞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5期

8 杜朴;赵涛;;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工业共生网络的信息集成化方案研究——以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宋云风;;对加快兵团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10 杨絮飞;;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立冬;屈志光;邓远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企业环境责任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湛孔星;陈国华;;基于风险的化工园区产业链优选研究现状及趋势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体斌;;三网融合下网络电视机产业链风险分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伟;鞠美庭;林慧;何迎;;生态产业园中产业链的构建及问题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5 万绪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生态安全影响评价理论探讨[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袁书琪;;福建省生态旅游开发若干问题的启示[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霍莉;王少平;何文佳;李靖;;综合型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和优化[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万立军;黄桂林;汪洋;田金信;;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供应链理念矿业资源产业链的构建[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娟;;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关系思考[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严立冬;屈志光;黄鹂;;经济绿色转型视域下的生态资本效率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艳;基于产业集群的氯碱生态工业园模式与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余平;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D];东华大学;2010年

4 曲丽丽;林业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机理与拓展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郑庆华;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小鹏;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吕毅;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刘炳春;服务型制造网络协调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陈群胜;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谢慧明;生态经济化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毅,于泳;绿色营销发展现状及国内绿色营销的发展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刘战慧;;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韶关、梅州、河源生态发展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10期

3 李富佳;韩增林;王利;;主体功能区划下过渡期辽宁省限制开发区发展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4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5 毛汉英,高群,冯仁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支柱产业选择[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6 刘丽丽;北京山区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7 刘万青;新世纪安徽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4期

8 高珊;黄贤金;赵荣钦;徐慧;;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9 马国霞;赵学涛;石勇;;京津主导产业选择与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10 李雪梅;张小雷;杜宏茹;曹建标;;干旱区城镇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与实证——以新疆鄯善县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永春: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工贸旅游县[J];时事报告;2008年02期

2 ;生态旅游热东流 东至县东流镇[J];决策咨询;2003年08期

3 朱兴斌;;洪湖老区盛开旅游花[J];中国老区建设;2006年02期

4 魏雅丽;税伟;;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S1期

5 梁轶;王桂霞;陈健;安广义;肖瑛;李海杰;宋丹丹;;承德西山百果庄园旅游区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6 陶平原;;绿地 碧水 人和谐共处——淮北洪庄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年03期

7 黑海;;哈尔滨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白永秀;邵金萍;吴振磊;;秦岭旅游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培育[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2 张士兴;;谈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生态文明乡镇建设[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忻才康;前卫村精心打造世博会“民间宾馆”[N];东方城乡报;2008年

2 张改云 张立红;原平农村出现上千座“生态农庄”[N];忻州日报;2009年

3 晚报记者 黄超;回乡百果园农业也低碳[N];银川晚报;2010年



本文编号:1721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21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