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灵山佛教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13:27

  本文选题:灵山佛教文化 + 旅游品牌建设 ; 参考:《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旅游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日渐成熟,打响品牌已然成为当下各景点用以吸引顾客同时借以维护游客的强有力武器。旅游景点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进而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持续改进品牌建设,打造出强势优质品牌,才能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经过接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灵山佛教文化旅游呈现出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员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了适应当前情势下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迎合新时期游客更为多样化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构筑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品牌景点已成为灵山佛教文化旅游的一个理性的必然抉择。因此,如何扬己之长,制定出一套有灵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品牌建设策略,已成为摆在灵山建设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剖析了灵山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品牌建设进行了理性的思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旨在为灵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提供一个符合自身发展实际且据可操作性的参考路径,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强势优势品牌。首先,论文对旅游景点品牌的概念和运营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对旅游景点品牌经营与产品经营的相互比较,指出了景点品牌建设的侧重点,并从景点自身、游客以及社会三方面分析了实施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本文对灵山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概述,运用SWOT分析方法得出目前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下一阶段提出品牌建设对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依据。最后,论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品牌建设的具体对策:通过准确定位、优质服务、打造独有特色、科学管理、有效宣传以及适当的品牌扩张,塑造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度的优质文化旅游品牌。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ourism and the increasingly mature consumer behavior, brand name has become a powerful weapon to attract customers and maintain tourists.I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want to win the first opportunity and then occupy a place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only 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brand construction and creating a strong and high quality brand, can they bring their own unique advantages into play.After nearly 20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Lingsh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shows a good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number of tourists, expanding the scale of the park, improving the staff management level and service quality.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ore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o cater for the more diversified cultural and tourist needs of tourists in the new period, the advantages are obvious.Unique brand scenic spot has become a rational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Lingsh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Therefore, how to develop a set of effective br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with Lingshan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in front of the builders of Lingshan Mountain.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Lingshan Buddhist culture tourism, makes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ath for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Lingsh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development rea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and then to enhanc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to create a strong dominant brand.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bran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rand management and product management, points out the focus of scenic spot brand construction, and from the scenic spot itself,Tourists and society analyze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brand construction.Second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ngshan brand construction, and obtain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brand construction by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strong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next stage of brand building countermeasures.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of br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accurate positioning, high quality servic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management, effective publicity and appropriate brand expansion, to create a unique brand image.Establish a strong competitive reputation of high-quality cultural tourism brand.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胜道;文化旅游——鄂州旅游的希望[J];鄂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2期

3 姜明凯;益西达瓦;;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新龙发展[J];内部文稿;2002年18期

4 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年05期

5 刘少和,张伟强;广东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J];广东科技;2004年04期

6 秦学;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百灵;挖掘齐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年09期

8 陈晓姿,康香阁;努力挖掘历史文化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读王京龙先生《齐文化旅游概论》有感[J];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刘丹青;黄荣;;论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后果及其解决[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徐新建;丛红旗;;关于发展辽阳文化旅游的一点设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步长存;;发挥人文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洁;;浅论贵州省黔中地区的文化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3 张文建;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寿球;;建设广西文化旅游的“特区”——西林县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发思路[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李秀金;;文化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维克;;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常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策略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9 张生寅;;加快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王学昭;宋伟;;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市场拓展策略探寻[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晋;双赢:文化旅游的目标[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溧阳旅游局副局长 许新平;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N];华东旅游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萍 实习生 杜博;河南文化旅游如何破题?[N];河南日报;2005年

4 吴敏 陈雪钧;人文奥运与文化旅游[N];江南游报;2005年

5 玉华宫管理局局长 苏龙海;立足文化旅游资源 建设文化旅游名市[N];铜川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李悦春;找准契合点做特做亮文化旅游产业[N];云南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姚振发 实习生 翁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推进建设文化大省[N];浙江日报;2000年

8 本报评论员 贾启龙;借鉴云南经验 做强文化旅游[N];阿坝日报;2006年

9 陈永正;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战略选择[N];成都日报;2007年

10 熊秀兰;州政协建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俞容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会宾;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颜迪;文化旅游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5 魏代俊;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6 刘智慧;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7 聂璐;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杨乐;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亚历山德拉(Bukharova Aleksandra);贝加尔湖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高羽;红色历史背景下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9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49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