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插值和竞争态的山东省旅游节庆时空分异
本文选题:旅游节庆 + 年际集中指数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5期
【摘要】:选取山东省140个市、县为样本,利用年际集中指数,基于空间插值方法和竞争态模型对1990—2013年山东省旅游节庆进行研究。旅游节庆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腾飞期3个发展阶段。年内旅游节庆活动淡旺季分明,4—10月是其多发频段,秋季的数量约占总量的40%,而春夏之交的比例约为38%。年内季节性分布从"三峰三谷"型演变为"双峰双谷"型,气候因素、节庆主题的季节性、资源禀赋是其主要原因。持续时间的峰值有8个,持续一周之内的节庆数量约为55%。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暑假游"、经济效益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季节年际变化大,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年际集中指数由1990年的15.04下降到2013年的8.32。持续时间和数量呈现出"西低东高"特征,前者和后者分别为"两峰两谷"和"三级阶梯状"。节庆的地区差异显著,瘦狗类地区比例最高。
[Abstract]:In this paper, 140 cities and coun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selected as samples, and the interannual concentration index is used to study the tourism festival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3 based 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and competitive model.Tourism festival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starting period, developing period and take-off stage.During the year, the season of tourism festival is light and peak season. The frequent frequency is from April to October. The number of autumn is about 40 percent of the total, and the proportion between spring and summer is about 38.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in the year has evolved from "three peaks and three valleys" to "two peaks and two valleys". Climatic factors, seasonal festival theme and resource endowment are the main reasons.The duration of the peak is 8, the number of festivals lasting a week is about 55.Public holidays and paid holidays, "summer vacation", economic benefits a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The seasonal interannual variation is large, showing a downward trend of volatility, with the interannual concentration index falling from 15. 04 in 1990 to 8. 32 in 2013.The duration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two peaks and two valleys are "two peaks and two valleys" and "three steps" respectively.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estival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in dogs was the highest.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商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65)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IDHT20130322) 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计划人才资助项目(BPHR2012E01)
【分类号】:F59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戴林琳;盖世杰;;北京郊区节事旅游发展时空分异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2 余青,吴必虎,殷平,童碧沙,廉华;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3 戴光全;保继刚;;城市节庆活动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以昆明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4 李祗辉;;大型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的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5 栾福明;张小雷;杨兆萍;熊黑钢;韩芳;王昭国;;1990-2011年山东省旅游节庆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6 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年01期
7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苏静;;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2 田浩;;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3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孙孝宏;张胜武;李一;;西部节庆旅游发展思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5 陈丽;;盐城市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6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付修勇;;基于动机与效应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8 康晓梅;徐虹;杨静怡;卢振军;;体育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9 韦福巍;甘永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10 李鹏山;李香;李燕;谢跟踪;赵从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金龙;赵威;;河南节庆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2 金磊;面向新世纪的城市灾害学研究及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张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及其品牌杠杆力探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范春;大力开发我国“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陈静波 ,李帆涛;大昆明要破除小观念——建设现代新昆明的一点思考[J];创造;2003年08期
7 王林;论旅游决策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戴林琳;盖世杰;;北京郊区节事旅游发展时空分异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9 李斌兵;郑粉莉;龙栋材;江忠善;;基于GIS纸坊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10 左永君;何秉宇;龙桃;;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翔;唐楠;;湖北省旅游节庆系统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2 陈来生;旅游节庆的打造与要素的合理构架——以苏州旅游节庆的转变为例[J];探索与争鸣;2003年10期
3 赵煌庚;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J];求索;2003年06期
4 黄翔;成曦;;武汉旅游节庆品牌设计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张建忠;;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2期
6 杨洪;邹家红;朱湖英;;湖南省红色旅游优化升级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7 栾福明;张小雷;杨兆萍;熊黑钢;韩芳;王昭国;;1990-2011年山东省旅游节庆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8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J];旅游学研究;2010年00期
9 桂泉;特色旅游:水涨船高正风流[J];丝绸之路;2003年02期
10 王子新,樊中红;河北旅游节庆发展浅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江平;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N];赤峰日报;2006年
2 喻学才;旅游节庆需要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耿闻;“旅游诚信”促旅游腾飞[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王大悟;旅游节庆需要怎样的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胡文佳 浙江记者站 陈伟国;宁波:以旅游节庆增强综合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旅言;2006年全市旅游收入达23.8亿元创税1.1亿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8 贾嫣娜 李军;17城市角逐“婚庆旅游节庆第一城”[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俊琦邋通讯员 胡文佳;旅游节庆,甬城又一靓丽名片[N];宁波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范丽萍;“依托旅游景点,吃上旅游饭”[N];山南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彦;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薛艳;上海旅游演艺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尚雪英;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陆英;推进上海嘉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D];复旦大学;2010年
5 刘水琴;浙江省旅游度假区国际化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卢丽蓉;恩施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晓君;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8 姚海琴;大众参与非专业类旅游节庆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晟;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尤慧;南京旅游节庆品牌诊断和塑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9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4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