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者碳足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19:37

  本文选题:低碳旅游 + 旅游者碳足迹 ; 参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摘要】:以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者碳足迹为研究对象,结合旅游者饮食、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和娱乐等六因素,根据旅游者碳足迹模型,计算其产生的单因素人均碳足迹值和人均总碳足迹值,得出结论如下: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年平均碳足迹总值达1.0~3×10~7 kg,人均旅游碳足迹值为78.94 kg。其中在餐饮部分的年平均总值为9.44×10~6 kg,人均碳足迹为72.62 kg。住宿部分总值为6.90×10~4 kg,人均值为0.53 kg。交通部分总值为6.67×10~5 kg,人均值为5.13 kg。游览和娱乐部分为7.17×10~4 kg,人均值为0.55 kg。购物部分总值为1.43×10~4 kg,人均值为0.11 kg。针对各因素的碳排放特点,提出倡导清洁能源,减少餐饮碳足迹,采用低碳交通方式,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提高游客低碳旅游意识等建议。
[Abstract]:Tak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ourists in Zhangzhou Coastal Volcano National Geopark in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the six factors of tourist diet, 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play,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according to the tourist carbon footprint model, The single factor per capita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per capita total carbon footprint are calculat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annual average carbon footprint of Zhangzhou Binhai Volcano National Geopark is 1.023 脳 10 ~ (7) kg, and the per capita tourism carbon footprint is 78.94 kg.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food and beverage was 9.44 脳 10 ~ (6) kg, and the carbon footprint was 72.62 kg. The total value of accommodation was 6.90 脳 10 ~ (-1) kg and the average value was 0.53 kg. The total value of traffic was 6.67 脳 10 ~ (5) kg and the average value was 5.13 kg.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 parts were 7.17 脳 10 ~ (4) kg, with a per capita value of 0.55 kg. The total value of shopping was 1.43 脳 10 ~ (4) kg, and the per capita value was 0.11 kg.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of various facto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advocating clean energy, reducing carbon footprint of catering, adopting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mode, developing renewable energy and raising tourists' awareness of low-carbon tourism.
【作者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01265)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FJ2015B229)
【分类号】:F592.7;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2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4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5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6 ;“碳足迹”[J];防灾博览;2010年06期

7 卞晓红;张绍良;张韦唯;罗希;;区域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对生态经济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1期

8 孙庆智;王丽华;刘秀巍;王来力;吴雄英;;碳足迹与纺织工业[J];纺织导报;2011年03期

9 张乐勤;许信旺;;气候变暖背景下碳足迹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8期

10 张兵;王正;朱超;;城市碳足迹定义与计算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晋;英国推行食品“碳足迹”标签[N];中国包装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何诗霏 特约撰稿人 高波 张锐;走入国际贸易的“碳足迹”[N];国际商报;2010年

3 记者 戴恩国;国内首家产品碳足迹认证在沈阳开启[N];中国冶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菡娟;清除碳足迹或成绿色贸易通行证[N];人民政协报;2012年

5 记者 杨婧如;深企获照明行业全球首例碳足迹认证[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韩建军;达沃斯论环保,自己先消“碳足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让经济发展走出绿色足迹[N];科技日报;2010年

8 行业;再生与填埋PET瓶处理的碳影响惹争议[N];中国包装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谢玲 尹岩;你的饮食选择 也能减少碳足迹[N];中国食品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蕊;碳足迹,在路上[N];中国纺织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芙蓉;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丁小宸;日本碳足迹认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赵婷;甘肃省农业碳足迹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孙庆智;纺织品工业碳足迹研究与示范[D];东华大学;2011年

5 钟慧;区域碳足迹核算指标体系的构建[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6 于曼;炎陵县“碳足迹”分析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苏欣欣;湖北省能源利用碳足迹及低碳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晓波;基于碳足迹理论的吉林省能源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婵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0 陈实;中国能源碳足迹的驱动因素及其控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7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7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4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