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2 23:32

  本文选题:红山文化 + 人物造像 ; 参考:《北方文物》2014年03期


【摘要】:红山文化人物造像选材广泛,文化特征鲜明,具有高度写实性。从出土方位上看,红山文化人物造像主要功能是为了祭祀。诸多信息表明红山先民对祭祀的高度重视,当时的祭祀活动十分活跃。人物造像当是红山文化先民崇拜的祖神。通过人物造像,可管窥红山文化晚期社会性质的变化。
[Abstract]:Hongshan cultural figures are widely selected, with distinctiv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a high degree of realism. From unearthed position, the main function of Hongshan cultural figures is to sacrifice.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shows that the ancestors of Hongsha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acrifice, and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were very active at that time. The figure statue should be the ancestor god worshipped by the ancestors of Hongshan culture. Through the figures, we can peek at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late Hongshan culture.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哲;;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下)[J];收藏界;2011年07期

2 席永杰;;首届“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纪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常洁;;以玉成就文明——考古发现中的红山文化玉器[J];紫禁城;2007年02期

4 宿晨;;红山玉龙的原始图腾性[J];收藏家;2008年05期

5 荀洁;;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6 郑伯昂;;论红山文化非商先文化——《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商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7 王惠德;论红山文化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8 孙敬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的格局——从红山文化的积石遗存和玉器谈起[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9 薛志强;;红山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试评《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那木吉里;;远古文明的历史传承——评学术著作《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叶万松;李德方;;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兽面玉牌浅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于建设;;前言[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冯雷;戴福奎;王建国;滕剑;;红山文化与治玉研究 赤峰地区古长城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岱方;黄吉博;;红山文化筒形器墓之略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徐日辉;;论赤峰与天水的文明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于海燕;王瑞金;;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香港中文大学 邓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国祥;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丁冬;红山文化不再失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张新德;红山文化展示远古文明[N];长春日报;2005年

4 记者 廉洁;全国首个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在我市挂牌[N];赤峰日报;2010年

5 晓笛;又一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被发现[N];辽宁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王研;属于他们的精神享受[N];辽宁日报;2009年

7 皇甫美鲜 王静宇;红山文化:承载历史千古流芳[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8 丁伟成;红山文化、辽河文明与盘锦[N];盘锦日报;2008年

9 记者 皇甫美鲜;赤峰首次发现红山文化原生态遗址[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10 张国强 王瑞金 孙永刚 黄文博;赤峰“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会议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青格乐图;母系氏族的人与神[D];内蒙古大学;2013年

4 彭志云;红山文化中的会计行为意识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向;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魏长虹;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邵淼;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对比鉴定初探[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振峰;从两种文化特征上看中原文化何长盛不衰的内因[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9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89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4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