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炉霍县呷拉宗吐蕃时期炼铁炉研究
本文选题:吐蕃 + 冶铁炉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川西高原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现的吐蕃时期冶铁炉与中原地区以及受中原冶铁技术影响而出现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冶铁炉属于不同的冶炼技术体系,其自然抽风的冶炼技术以及"竖井式"的炉型应是源于南亚地区的斯里兰卡,传播的途径可能是由印度经西藏高原西部的象雄王国传入川西高原的"附国"。
[Abstract]:The iron smelting furnaces in the Tubo period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ron smelting technology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belong to different smelting technology systems, which were discovered at the Gala Razong site in Luhuo County,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The smelting technology of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the furnace type of "shaft type" should originate from Sri Lanka in South Asia, and the way of transmission may be from India through the Xiang Xiong Kingdom in the western Tibet Plateau to the "supplementary stat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四川大学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skqy201202)
【分类号】:TF57;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于春;;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J];四川文物;2006年03期
2 黄全胜;李延祥;;广西平南县铁屎塘冶炼遗址初步研究[J];四川文物;2012年01期
3 唐飞;宫本一夫;陈卫东;万靖;代兵;村野正景;松本圭太;白石溪牙;森贵教;三阪一德;中西哲也;周小楠;江聪;万靖;;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2年03期
4 戴堂才;李绪成;李升;苏奎;刘守强;李平;刘雨茂;赵军;李锐;夏存刚;;邛崃市平乐镇冶铁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8年01期
5 裴明相;;南阳汉代铁工厂发掘简报[J];文物;1960年01期
6 ;1959年呼和浩特郊区美岱古城发掘简报[J];文物;1961年09期
7 ;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8年02期
8 李延祥;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J];文物;1999年12期
9 才让太;;古老象雄文明[J];西藏研究;198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居方方;;金相学在先秦两汉铁器研究中的应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焦治平,胡冰霜;论藏族的丧葬风俗[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3 杨作山;;吐蕃与大食早期经济往来[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4 李智信;;网格纹、网崇拜与远古网猎经济[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田峰;;吐蕃通往勃律、}宾之道略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蒲文成;;吐谷浑研究三题[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牛飞;契嘎·德熙嘉措;;藏文拉丁转写的概貌[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马东平;《土族格赛尔》中宗教信仰的多元整合[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9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10 何贝莉;;从赞普的神话时代到历史时代——读石泰安《西藏的文明》[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秀纯;;北京金陵遗址出土铁器的金相学分析[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2 宁国民;杨世松;陈国金;李智民;秦华刚;;控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地面加剧变形的应急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宁国民;杨世松;李智民;秦华刚;;控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地面加剧变形的应急对策[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石硕;;《旧唐书·东女国传》所记川西高原女国的史料篡乱及相关问题——任乃强先生《隋唐之女国》的再探讨[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5 刘世旭;;略论“南方丝绸之路”出土海贝与贝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6 黄维;刘宇生;李延祥;周卫荣;;从陕西出土铁钱的硫含量看北宋用煤炼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7 李仲均;李卫;;石涅如薪[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8 李仲均;李庆元;李卫;;春秋、战国、秦汉冶铁遗址综述[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9 李仲均;;中国古代铁矿床地质史料初探[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10 陈建立;李延祥;;古代矿冶遗址的研究与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亚;铜阳极泥加压酸浸预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迟宏宵;Cr8型冷作模具钢高性能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9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书理;炼铜技术对炼铁技术的影响(公元前8世纪~2世纪)[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仁青加;论雍仲苯教大藏经版本的由来[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易超;铜阳极泥氧压酸浸预处理脱铜的工艺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高洁;藏族传统家具装饰艺术及风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贾淑玲;基于生产物流分析的钢铁企业运输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强;明代黄淮地区煤炭开发的历史地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查斌;从神圣走向世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太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洪东;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兵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绍明;唐代西山诸羌考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汤开建;《隋书》之附国非吐蕃[J];思想战线;1986年04期
3 ;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8年02期
4 孙尔康;唐景福;;《隋书》之附国即早期吐蕃(悉勃野)[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5 格勒;;古代藏族同化、融合西山诸羌与嘉戎藏族的形成[J];西藏研究;1988年02期
6 杨嘉铭;;关于“附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西藏研究;1990年01期
7 李延祥;黄全胜;万辅彬;;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铜遗址初步考察[J];有色金属;2007年04期
8 黄全胜;李延祥;;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J];有色金属;2008年01期
9 于永平;黄全胜;李延祥;;广西兴业三处冶铁遗址考察[J];有色金属;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1793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9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