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与更新的动力机制研究——以苏州为例
本文选题:目的地意象 + 固化 ; 参考:《旅游学刊》2017年02期
【摘要】:过去10年中,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旅游者围绕目的地的内容生产活动空前活跃,推动着旅游目的地意象加速更新。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意象究竟发生何种变化?旅游目的地意象为何发生上述变化?这两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苏州作为目的地案例,通过对10年间(2006—2015)在线旅游博客文本的内容分析,解析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变迁的动态特征,探索推动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文章首先通过文献回顾,解析旅游目的地意象具备固化和更新的基本特性;进而基于关键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苏州目的地意象固化主要体现在苏州园林高度符号化凝结,而苏州目的地意象更新则主要反映在平江路和观前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逐渐获得游客青睐。结论认为:在苏州案例中,地方政府、市场组织、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间的协商互动是导致旅游目的地意象发生固化和更新的主要动力;为了推动旅游目的地意象实现有机更新,避免旅游目的地意象陷于某种僵化,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以上4类群体积极协调地投入目的地意象建构活动之中;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度建设,帮助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获得能够与地方政府和市场组织相互对话的地位和协商平台。
[Abstract]:In the past 10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tourists' content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ound destinations have never been more active, which has accelerated the renewal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s. In the process, what kind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Why does th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change as mentioned above? These two questions have not yet been well answered. This paper takes Suzhou as a case study,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online travel blog text from 2006 to 2015,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change in Suzhou tourism destination. To explore the mo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ynamic change of Suzhou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First of all,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which is solidified and updated,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keyword frequency and semantic network. It is found that the image solidification of Suzhou's destin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highly symbolic condensation of Suzhou gardens, while the renewal of Suzhou's destination ima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such as Pingjiang Road and Guanqian Street, which are gradually gaining favor by touris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Suzhou c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market organization,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is the main motive force leading to the solidification and renewal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organic renewal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In order to avoid the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falling into some rigidity, we must take some measures to attract the above four groups to actively and harmoniously inve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the urgent task at this stage i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Help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gain the status and consultation platform for dialogue with local governments and market organization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苏州古城旅游意象媒介表征及其协同更新研究”(14YJCZH229)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创建研究”(TYETP2015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民休闲背景下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的特征、效应与形成机制研究”(41261029)和“地域文化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以苏南地区为例”(41301138)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和形象研究”(KYLX15_1299) 苏州市文化研究项目“苏州世界遗产城市品牌战略实施路径研究”共同资助~~
【分类号】: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美珠;浅议旅游社区的发展战略[J];亚太经济;2004年S1期
2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3 单琼花;单玉强;孙佳;;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基本概况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1期
4 张志明;;旅游开发对社区影响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2014年07期
5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6 王治;翟辉;;旅游社区及其形成因素[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7 许树辉;;旅游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J];特区经济;2006年02期
8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10 彭巍;;关于发展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越英;;北京灵山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姜锐;;关于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的新思考[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陈耀;;“旅游境区”研究——以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探索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孙九霞;;族群间主客互动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6 朱孔山;高秀英;;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的旅游驱动模式及其发展对策[A];2011临沂市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11年
7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蔡碧凡;;乡村旅游目的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去地方化”——以丽江新华社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唐雪琼;徐珂;;旅游社区家庭变迁研究——以石林五棵树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旅游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题组组长 江西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陈兵;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甘雪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旅游目的地营销新视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姚升厚;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教材[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浙江省温州市旅游局 张纯洁;浅谈旅游社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南江;用创新思维建设旅游产业园[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于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建设[N];辽源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润 冯蕾;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地宽[N];光明日报;2011年
8 杭州市旅游委课题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任明杰;旅游社区持续获追加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饶文靖;为发展红色旅游建言[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邢雅楠;旅游投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东;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楠楠;基于旅游本质辨析的旅游异化现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王鹏程;汪清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旅游动机调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赵思佳;旅游社区居民冲突感知与参与意愿相关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4 金红娜;大理旅游村镇空间营建与利益相关者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葛增莉;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包容性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杜真敏;传媒对旅游发展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曹宁;云南翁丁村土著知识旅游产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雷子s,
本文编号:2007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0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