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长江经济带中的滁州区域多核文化旅游圈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5 14:57

  本文选题:长三角经济带 + 文化旅游圈 ; 参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2期


【摘要】:文化旅游圈既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资源在一定空间上的配置和旅游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它是旅游圈和文化圈有效相结合的产物。在对滁州地区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客源结构、区位优势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如下发展策略与建议:以滁州为核心,全椒、明光、凤阳为中心轴,天长、定远为两翼,将全椒、天长、凤阳作为外围节点,接受周边地区旅游辐射;以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为框架,按照旅游效益最大化的配置原则,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以此增强滁州旅游的聚合力,对外形成正溢出效应,促进滁州旅游逐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和滁州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Abstract]:The cultural tourism circle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but also the configu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a certain space and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ourism economic activities in a certain space.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circle and cultural circ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t source structure and location advantages in Chuzhou, the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Chuzhou as the core, Quanjiao, Mingguang and Fengyang as the central axis. Tianchang, Dingyuan as two wings, take Quanjiao, Tianchang, Fengyang as peripheral nodes, accept tourism radiation from surrounding areas; take highway and railway traffic networks as the framework, and construct Chuzhou cultural tourism circ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maximizing tourism benefi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gathering force of Chuzhou tourism, form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promote Chuzhou tourism gradually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belt, realize tourism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huzhou tourism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基金】:安徽省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SK2015A7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宣群,胡绍华;建立大武汉旅游圈 促进武汉旅游业经济的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5年04期

2 罗明义;;构建中国—南亚旅游圈 促进中国与南亚的旅游合作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1期

3 潘兆光;陈红玲;;旅游圈理论刍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12期

4 李永梅;;如何构建体现和谐内涵的环青海湖旅游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5 陆杨;俞小江;;武汉城市旅游圈一体化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07期

6 李永梅;;如何构建体现和谐内涵的环青海湖旅游圈[J];经济师;2009年09期

7 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8 曹洪华;王荣成;李正;;单核型旅游圈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昆明—滇西北旅游圈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12期

9 赵忠奇;;建立“南太行”旅游圈的对策思考[J];河南科学;2013年12期

10 刘宁;我国西北旅游圈的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山;王铮;;旅游圈时空尺度规模的地理计算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5 吕群超;谢新丽;;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吴跃东;向钒;常丹燕;;论建立大黄山旅游圈的总体发展规划[A];《地质古生物遗迹保护,现代生物、人与自然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吴跃东;向钒;;论建立大黄山旅游圈的总体发展规划[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牛智慧;;中原城市群旅游圈空间旅游资源配置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吕群超;谢新丽;;武汉城市旅游圈协作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10 冯文;;对京津冀“体育旅游圈”发展的探讨[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沈;联手打造大旅游圈[N];今日信息报;2003年

2 记者 彭磊 通讯员 赵卉琴 涂亚娟;促成中山舰生态旅游圈[N];湖北日报;2008年

3 记者 潘少婷 通讯员 麻宣;打造15平方公里生态旅游圈[N];东莞日报;2013年

4 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刘尚华 林芳;恩施融入大三峡旅游圈[N];湖北日报;2013年

5 记者 魏盼生;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环海湾”休闲旅游圈[N];汕头日报;2013年

6 姚启超;关岭:生态乡村“旅游圈”喜迎八方游客[N];贵州政协报;2014年

7 沈东坡 贾海丽;京津冀旅游圈呼唤合围[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8 卞文志;临沂科学规划旅游品牌 力争融入全省大旅游圈[N];中国工商报;2005年

9 刘桂珍;环沈阳旅游圈联手促销东南亚[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山东全力建设红色旅游圈[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山;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龄;川南旅游圈的交通网络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张少杰;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大西安旅游圈游客时空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朱妮娜;基于空间计量的旅游圈适度规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庄娇;区域合作建立“庐山旅游圈”的可行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曹萍;济南都市旅游圈构建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武传震;敦煌旅游圈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詹显华;江西省环鄱阳湖旅游圈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8 刘华婷;基于空间溢出模拟的旅游圈识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锦阳;旅游圈理论在海峡西岸旅游圈构建中的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湘兰;论“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0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100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