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2 18:14
【摘要】:利用皖江城市带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建立耦合评价模型,分析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与协调发展状况以及各市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表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而生态环境系统呈递减趋势;2)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经历了低水平耦合阶段与拮抗阶段,并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勉强协调发展;3)根据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可将皖江城市带城市划分为旅游经济滞后型(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和宣城)与生态环境滞后型(合肥和池州);4)各市可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备与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产业融合深度,形成区域旅游规模,打造特色旅游项目,设计精品旅游路线等关键路径,促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Anhui River urban belt from 2006 to 2015,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nhui River urban belt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n the urban belt of Anhui River,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of each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ic system in the urban belt of Wanjiang River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whil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2) the tourism economic-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experienced a low level coupling stage and an antagonistic stage.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ubsystem, the cities in the urban belt of Anhui River can be divided into tourism economy lagging type (Wuhu, Ma'anshan, Tongling, Anqing, Wuhu, Ma'anshan, Tongling, Anqing). Chuzhou and Xuanche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gging type (Hefei and Chizhou) each city can improv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system, improve the depth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form regional tourism scale, and create special tourism projects. The design of the key routes, such as boutique tourism routes, promotes the high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yfc100278)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02052021)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团队项目(2014jxtd004)
【分类号】:F127;F592.7;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谊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示范带头[J];上海化工;2010年06期

2 张王雁;潘庆;;基于区位熵理论的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6期

3 杨世奇;;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因对策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巩斌;;皖江城市带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及其比较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4期

5 张乐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中潜在环境风险的思考——基于“外部性理论”条件下[J];中国发展;2010年03期

6 夏永久;;基于分形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1期

7 胡飞;;FDI对皖江城市带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4年02期

8 ;201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将于合肥召开[J];中国表面工程;2013年05期

9 ;安徽东至经济开发区[J];乙醛醋酸化工;2013年12期

10 ;安徽纤检局:奋力建设检测服务平台[J];中国纤检;2012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汝幸;;皖江城市带森林碳汇的空间分布[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明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实施立法意见[N];安庆日报;2009年

2 安视;40条政策为“皖江城市带”助力[N];安徽经济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叶立新 张文连;“皖江城市带”领航安徽工业迅跑[N];安徽经济报;2010年

4 记者 李国政;出台二十四项措施支持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N];中国工商报;2010年

5 记者 洪敬谱;实施24条措施推进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6 记者 李道龙;孙志刚来芜调研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N];芜湖日报;2010年

7 张珍珠;皖江城市带谋求区域竞争力[N];中国经营报;2012年

8 闵继胜;以“四个转变”促皖江城市带农业升级[N];安徽日报;2014年

9 张廷龙;推动皖江城市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N];安徽日报;2014年

10 马丽;专家出谋繁荣皖江城市带[N];建筑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媛;皖江城市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2 李久林;基于DEA-ESDA的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评价[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3 张文霞;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帅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5 马正圣;皖江城市带中职学校体育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邓小舟;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邱立伟;基于GRA-TOPSIS的皖江城市带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孙洪斌;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9 黄s,

本文编号:2160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160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