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者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关系研究——以福州城市公园为例
[Abstract]:Place attachment can effectively affect the attitude, behavior intention and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recreational perception, taking eight urban parks in Fuzhou as an example, the 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covery perception of recreational people in eight parks were measu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reational 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covery perception was discussed by construct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lace attachment of recreational people in urban parks is composed of two dimensions: place dependence and place identity; (2) place depende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lace identity (influence coefficient is 0. 89); (3). The direct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Place identit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recovery perception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was 0.90), and place dependence had indirect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recovery perception mainly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place identity. Therefore, urban park management plann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rban park service functio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recreational people's place dependence,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region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herit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lace identity of recreational people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urban parks.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15B00)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PTJH1500216)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5168)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丁风芹;姜洪涛;侯松岩;周娟;;中国传统古村镇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以周庄为例[J];人文地理;2015年06期
2 陈浩;肖玲;;场所依恋量表在城市公园中的测量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3 郭永锐;张捷;卢韶婧;张玉玲;年四锋;颜丙金;;旅游者恢复性环境感知的结构模型和感知差异[J];旅游学刊;2014年02期
4 池丽萍;苏谦;;青少年依恋环境的情绪启动和注意恢复功能[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5期
5 池丽萍;;从“空间”到“地方”:女性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项文惠;王伟;;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富阳龙门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白凯;;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关联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J];人文地理;2010年04期
8 钱树伟;苏勤;郑焕友;;历史街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的关系——以苏州观前街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9 唐文跃;张捷;罗浩;卢松;杨效忠;;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庆龙;吴文浩;;不完全契约下的我国古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7年04期
2 刘群阅;尤达;朱里莹;王亚蕾;黄启堂;兰思仁;;游憩者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关系研究——以福州城市公园为例[J];资源科学;2017年07期
3 刘群阅;尤达;潘明慧;池梦薇;黄启堂;兰思仁;;游憩者场所感知与恢复性知觉关系研究——以福州温泉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17年07期
4 李萍;陈田;王甫园;王新歌;;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7年06期
5 邢薇薇;贺倩;;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杭州龙门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时代经贸;2017年16期
6 余意峰;张春燕;曾菊新;罗静;;民族旅游地旅游者原真性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研究——以湖北恩施州为例[J];人文地理;2017年02期
7 余意峰;徐曼玉;赵欣;;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2期
8 郝世绵;胡月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村落文化产业化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9 汲忠娟;蒋依依;谢婷;;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2017年03期
10 袁超;陈志钢;;不同类型旅游移民的地方认同建构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敏;顾雪芝;姜辽;;居民城市公园游憩涉入与地方依恋——以江苏省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2 范钧;邱宏亮;吴雪飞;;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4年01期
3 熊帼;张敏;姚磊;汪侠;;大学生的地方依恋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南京仙林大学城的调查[J];人文地理;2013年05期
4 梁江川;;旅游动机与目的地偏好——以广东外来旅游者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5期
5 王坤;黄震方;方叶林;张红霞;;文化旅游区游客涉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测评[J];人文地理;2013年03期
6 刘亚萍;吴燕秋;金建湘;;体验型乡村旅游者重游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J];旅游论坛;2013年02期
7 肖潇;张捷;卢俊宇;尹立杰;;基于ITCM的旅游者地方依恋价值评估——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03期
8 张涛;;饮食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2年10期
9 张岚;赵金凌;李晏墅;侯国林;;节事活动游客的重游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金雪芬;;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J];旅游学刊;201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笑鑫;;论青岛城市公园经营管理[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08期
2 聂淼;;连接北京城市公园的游憩型绿道网络[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3期
3 郑曦;;城市公园作为绿色综合体的发展特征与构建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6期
4 王华;;发挥功能优势,建设现代城市公园[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年01期
5 李敏;关于城市公园免费开放问题的思考[J];广东园林;2002年02期
6 翟峰;城市的“绿色理想”[J];环境经济;2004年05期
7 尹菲;杜丽娟;;休闲视野下的城市公园变迁——以成都市公园发展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王秀清;;浅谈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与管理[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8期
9 张妤;;使用状况评价研究理论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1期
10 肖雪华;;城市公园经营中票务营销的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廷成;卢文喜;;城市公园生态本底的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例[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尹海伟;孔繁花;;基于问卷调查的南京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曦;;拥抱城市 融入生活——浅论城市公园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功能构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王都伟;高兴春;;建设节水、节能型城市公园[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5 冯晓刚;;小议城市公园的园容园貌管理——以武汉市中山公园为例[A];中国公园协会2003年论文集[C];2003年
6 王都伟;高兴春;;建设节水、节能型城市公园[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7 王维;尹海伟;贺卫东;;南京城市公园可达性与利用率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雷雨;;试论丰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方略[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城市公园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储传亨名誉会长的讲话[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10 曹南燕;;保护、建设、管理好城市公园[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卫国;让城市公园成为“免费午餐”[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何多多;广州市民自筹三千万建造城市公园[N];建筑时报;2007年
3 周青;浅议休闲体验需求下城市公园的基本取向[N];中国旅游报;2007年
4 记者 柴宴宾;首批城市公园将免费开放[N];天津日报;2008年
5 辛炜 杨倩;省会民心广场和城市公园项目完成全部拆迁[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罗康宁;城市公园植物配置应契合景观主题[N];中国花卉报;2008年
7 记者 项菲菲;主城今年启动建设15个城市公园[N];重庆日报;2011年
8 见习记者 盖幸福;城市公园体育场馆有望全部免费开放[N];济南日报;2011年
9 记者 陆崇林;全力推进城市公园项目建设 让老百姓共享钦州发展成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刘思敏;城市公园如何恢复公益本色[N];中国旅游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红;城市公园游憩活动与其空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2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树华;“中心”与“边缘”:青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189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路;城市公园中的休闲制约研究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胡尚专;资源非优型城市公园运转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华;城市公园中参与体验性活动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吴乾隆;数字城市公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琼;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居民满意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覃杏菊;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余红;合肥城市公园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陆杏娜;城市公园立体化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张为先;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41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24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