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11-16 09:08
【摘要】:正一个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是:旅游已然成为今天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内容。作为一种流行的旅游类型,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主要是指将"遗产"—值得珍视的、具有选择性的过去——作为消费品的旅游形式。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遗产旅游"的界定是"深度接触其他国家或地区自然景观、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①。尽管研究者们对遗产的范畴以及遗产旅游的界定众说不一,但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遗产"包容广泛,可以包括不可移动物质遗产(例如古建筑、河
[Abstract]:It is an undeniable social fact that tourism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fe today. As a popular type of tourism, heritage tourism (heritage tourism) mainly refers to the "heritage"-a cherished, selective past-as a form of consumer tourism.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defines "heritage tourism" as "deep exposure to natural landscapes, human heritage, art, philosophy and customs of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1. 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scope of heritage and the defini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one accepted fact is that "heritage" is inclusive and can include immovable material heritage (such as ancient buildings, rivers, etc.)
【分类号】:K891;F5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2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3 沃尔夫冈·卡舒巴;彭牧;;民俗学在今天应该意味着什么?——欧洲经验与视角[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泳超;;作为地方话语的民间传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高方;;干亲民俗的红楼映象[J];红楼梦学刊;2010年03期

3 曾晓辉;;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紫金县客家花朝戏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5 袁松;;“房头”的凝聚与消散——鄂东南“接太公”习俗的社会基础及其当代变迁[J];民俗研究;2010年04期

6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年01期

7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8 岳永逸;;说与写:杂吧地北京——天桥的叙事学[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9 张翠霞;;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策略——从研究范式转化及常人方法学的启示谈起[J];民俗研究;2011年03期

10 杨利慧;;语境的效度与限度——对三个社区的神话传统研究的总结与反思[J];民俗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利慧;;钟敬文先生的民间艺术观[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晓戈;民俗文化语境中的闽南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冯莉;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D];天津大学;2012年

5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6 景俊美;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7 张青;习俗与家族的再生产[D];山东大学;2013年

8 柴楠;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D];辽宁大学;2013年

9 张翠霞;神坛女人:大理白族村落“莲池会”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黄毅;《阿诗玛》的当代重构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D];辽宁大学;2011年

2 覃继督;“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D];云南大学;2011年

3 郭凌燕;经历非遗[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陈良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紫苑;村落语境中的仪式展演与文化变迁[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6 李俊玲;《燕在阁知新录》民俗语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星;手艺传统与近现代乡土社会变迁[D];山东大学;2012年

8 吕晶晶;青海古代地方茶事、茶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清春;现代艺术学视野中的田野作业[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10 李晓蕊;生活故事的现实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6年02期

3 杨利慧;;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J];民俗研究;2006年02期

4 理查德·鲍曼;杨利慧;;表演的新生性[J];民俗研究;2008年02期

5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6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年01期

7 王杰文;;“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文化研究”或“后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1期

8 理查德·鲍曼;杨利慧;安德明;;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J];民族艺术;2006年02期

9 岩本通弥;宫岛琴美;;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J];文化遗产;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s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3年01期

2 ;PREFACE[J];China's Foreign Trade;2006年13期

3 ;Adap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J];China's Foreign Trade;2006年13期

4 迈可尔·瓦尔斯;陈莉;;新兴都市——北京[J];海外英语;2008年02期

5 徐嵩龄;;文化遗产科学的概念性术语翻译与阐释[J];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03期

6 郑浩;;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s[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2期

7 ;CULTURE[J];China's Foreign Trade;2009年01期

8 ;“Approach” and “Threshold” Effects of Large-scale Urban Events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A Study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from Standpoin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0年01期

9 高虹;;Heritage language的由来及其中文译名[J];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02期

10 王伟;;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Jean-Louis Luxen;;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性保护(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World Heritage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Issues—A Case Study of the“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论坛(2007)论文选集[C];2007年

3 ;Preservation of earthen heritage sites on the Silk Road,northwest China from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苏迪德;;(Industrial) Heritage that Hurts:European Approaches to our Dark Pasts[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William Chapman;;濒危的遗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城市和城镇(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6 Neville Agnew;;中国的文化遗产教育(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H.Detlef Kammeier;;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条件、需求、管理计划和实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Mohammad Rafique Mughal;;在亚洲变迁的政治和社会经济背景下人类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冲突、局限和妥协(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Sport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ing Management With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Study on Responsible College Tourism Education to Preserv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njiang[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译 袁林君 校 王运良;什么是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明静;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解说汉译英失误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范丽军;传统文化的丢失与保护[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晓琴;《以罗杰巧克力有限公司与维多利亚市地方当局案件为例谈古建筑的非自愿认定及其保护》翻译报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王文杰;《保护我们的文化资产—文化遗产部门的研究计划》翻译项目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肖丽;街区,社区,,及城市景观:东平巷的文化意义变迁[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35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35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