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01:59
【摘要】: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技术的快速进步,高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旅游者流动更为频繁,旅游要素的空间作用更加强烈,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被不断重构。旅游空间网络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高度关注的旅游发展焦点问题,亟需理论支持,以满足新时代旅游业的科学发展的实践需要。文章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空间网络为研究对象,依据已有文献严密思辨,界定旅游空间网络的内涵和外延;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点、线、面三个层次为逻辑出发点,构造旅游空间网络特征的指标体系,用数量、邻接度和强度3个指标来衡量空间的优势水平,用数量、方向和权值3个指标来衡量空间的联系水平,用异质性、互惠性、模块性、稳定性、紧密性、集聚性、通达性和层级性8个指标来衡量网络的发育水平,综合14个指标全面刻画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旅游引力模型是旅游空间网络性状描绘的关键技术,贴近客观实际改进其相关参数,是准确描绘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特征的技术基础,采用模型构建方法,估计模型中的常系数=0.2706,旅游客源地“出游力”参数=1.3777,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参数=0.5500,“交通阻抗”参数=1.1044。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表现出4个明显特征。第一,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发育水平东部高西部低。主要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以及由它们所产生的旅游者流所构筑的空间网络,表现出沿河北(北)—上海(东)—广东(南)—四川(西)这样一个“水滴形”的高水平发育的区域,显著度十分明显。第二,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表现着“紧密型团块联系结构”和“飞地型跨越联系结构”两种空间类型。在空间网络发育密集区域中,发现上海、江苏、浙江等近距离的“紧密型团块联系结构”类型,还有江苏、广东等远距离的“飞地型跨越联系结构”类型。第三,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流表现出不对称属性。边缘区特别是西藏、甘肃、青海等的规模流量均流向了“水滴形”区域内的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但后者的规模流量却未流向前者,省际旅游流的互惠程度较低。第四,中国省际旅游空间网络具有层级性。网络节点表现着4个层级,第一级网络节点是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4个中心节点,第二级网络节点是北京、河南、安徽、山东,第三级网络节点是天津、河北、辽宁、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其它省市自治区为第四级。总体上,中国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的熵值较大,内部的无序能量较多,如果不使用强烈的外部力量,中国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特征尤其是不平衡发育状态将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2)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表现了4条演化规律。第一,在发展历程中优势区域具有稳定性。我国主要客源地、主要目的地以及优势流的区域范围相对稳定,除了2011年北至辽宁外,我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和主要客源地的地理范围相对吻合,基本固定在北至河北、东到上海、南至广东、西到四川的地理区域范围内。主要客源地的位序比目的地更为稳定,广东、上海、浙江、江苏4个空间节点的流出量一直雄踞前四,是典型的旅游客源地。优势流发生区域固定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河南、安徽等省际之间,其中尤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之间的流最强烈也最为稳定,且均是流向江苏。第二,邻近区域旅游流发展表现出明显优势色彩。省际旅游空间网络尚未完全突破地理分区的影响,仍以7大地理分区的内部流动为主。第三,高流量值的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的演化路径是以华东(上海、江苏)为基点,向华东(上海、江苏和浙江)和华南(广东)延伸,之后向华中、华北、西南、东北推进,最后将西北囊括进来。第四,省际旅游空间网络成长速度不平衡。网络在以河北(北)—上海(东)—广东(南)—四川(西)的区域范围内成长速度快,而在其它区域尤其是西北区,成长得非常缓慢。四川、陕西、广东、辽宁是该网络向西、向南、向北成长的重要桥结点。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珊珊;;旅游的历史性特征:唯物史观的审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2 ;《旅游科学》2016年总目录[J];旅游科学;2016年06期

3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J];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06期

4 ;全国旅游报刊介绍(一)[J];旅游学刊;1988年01期

5 高野;全国旅游报刊介绍(二)[J];旅游学刊;1988年02期

6 ;深化改革 迎接新的挑战 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旅游高等学府而奋斗[J];旅游学刊;1988年03期

7 刘德谦 ,张珉;旅游科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发言摘要[J];旅游学刊;1989年01期

8 孙捷;;美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分析[J];人文地理;1989年04期

9 王敬武;;旅游“专业能力与社会服务”命题的现象学反思[J];中国旅游评论;2013年00期

10 唐晓云;叶琴;;2012年我国旅游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J];中国旅游评论;201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谢凯;;发挥贵州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带动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A];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文化扶贫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3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郭来喜;;地学,现代高端旅游发展之根基[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1届年会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三集)[C];2016年

5 王敬武;;对旅游体验“硬核”学术地位的质疑[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6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8 陈传康;;序言[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携程旅行网高级副总裁 席伟航;文化越多样 旅游越幸福[N];中国文化报;2019年

2 记者 李t$;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召开[N];中国文化报;2019年

3 记者 肖正东 姚浩燕;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北海日报;2019年

4 记者 张月 见习记者 杨文奇;发展民族旅游 加快边境振兴[N];图们江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池小花 王红梅;“把脉”乡村旅游[N];鄂尔多斯日报;2018年

6 舒心萍;乡村旅游发展还有更大空间[N];中国商报;2018年

7 郭光明;江门:组“最强大脑”助旅游腾飞[N];中国旅游报;2017年

8 金奇 本报记者 李万东;“文化+”为连山旅游业提质[N];辽宁日报;2017年

9 记者 李玲 左登基;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京举办[N];中国旅游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孟妮;全域旅游这盘棋怎么下?[N];国际商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玲;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陈福山;金门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赵欣;旅游高峰期景区路网应急交通组织管理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4 付帼;旅游机场与旅游业的耦合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5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晓霞;旅游信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梁旺兵;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民锦;旅游业对井冈山区发展的影响及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萌;倪园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2 郝文丽;旅游虚拟社区情感依恋对旅游活动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年

3 张丹丹;游客恢复性知觉与场所依恋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4 田茂露;基于游客感知差异的旅游城镇民族文化保护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5 曹智辉;旅游影响下的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身份认同嬗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赵东风;洪泽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建设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7 王婷;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品牌形象塑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8 汪志祥;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旅游集散网络模型构建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9 陈世超;云南省旅游形象国内传播与提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10 孙荣蔚;游客感知的乡村旅游现代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588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88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d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