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下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消费时代下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对象不再局限于物质产品,所有带有社会性特征的元素,都会转化成为消费者所需求的对象,具有了商品属性的博物馆不仅成为公众的消费场所更因其巨大的文化资本潜力,影响和吸引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博物馆产业的资本运作中来。艺术衍生品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和发展,弥补了大众对价格高不可攀的艺术品的渴望,是大众接触和了解艺术品的一个普及化平台。普通消费者通过对艺术衍生品的接触使创新的艺术观念和精妙的美学气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不断引导和提高大众的审美。目前,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本文希望通过对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研究和探索,使其在消费市场中的价值得以凸显,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提升人民群众对艺术的精神追求,拓展博物馆的品牌价值与意义,更好的履行服务大众、回归大众、文化大众的当代使命。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 博物馆 消费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69.2;J12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3
- 1.1 选题意义以及依据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理论意义11-12
- 1.2.3 现实意义12
- 1.3 研究内容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艺术衍生品的解读13-19
- 2.1 艺术衍生品的概念13-14
- 2.2 艺术衍生品产生的社会背景14-16
- 2.2.1 社会经济的发展14
- 2.2.2 消费观念及审美能力的变化14-15
- 2.2.3 波普艺术的影响15-16
- 2.3 艺术衍生品分类16-19
- 2.3.1 同领域衍生品16-17
- 2.3.2 复制类衍生品17
- 2.3.3 日用品衍生品17
- 2.3.4 纪念品衍生品17
- 2.3.5 出版物衍生品17
- 2.3.6 数码衍生品17-18
- 2.3.7 跨界合作衍生品18-19
- 第三章 中国艺术衍生品的发展概况19-24
- 3.1 艺术品收藏机构、观看方式、观众群体的历史演变19-20
- 3.2 中国历史上的“类艺术衍生品”概念20-21
- 3.3 消费时代下中国艺术衍生品的生活美学21-24
- 3.3.1 艺术衍生品:消费时代下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21
- 3.3.2 消费时代与大众美学21-24
- 第四章 消费时代的解读24-30
- 4.1 消费时代的基本概况24-26
- 4.1.1 消费时代背景24-25
- 4.1.2 文化消费概况25-26
- 4.2 消费时代的文化内涵与释读26-27
- 4.3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消费时代27-30
- 第五章 博物视野下的艺术衍生品30-44
- 5.1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产生的时代背景30-31
- 5.1.1 社会转型30
- 5.1.2 博物馆的文化资本30-31
- 5.1.3 社会资本的进入31
- 5.2 博物馆消费主体的定位31-32
- 5.2.1 以年龄层次进行划分31-32
- 5.2.2 以参观的的目来划分32
- 5.2.3 以人员的构成划分32
- 5.3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概述32-35
- 5.3.1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概念阐述32-33
- 5.3.2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概况33-35
- 5.4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意义35-37
- 5.4.1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是博物馆品牌形象的推广点35
- 5.4.2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延伸、文化知识的传播35-36
- 5.4.3 艺术衍生品的销售成为博物馆的新经济增长点36-37
- 5.5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的优势37-40
- 5.5.1 艺术深度与创意广度的高度结合37-38
- 5.5.2 记忆延伸的载体38-39
- 5.5.3 收藏价值39
- 5.5.4 多元化的销售渠道39-40
- 5.6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模式与趋势40-44
- 5.6.1 跨界合作开发40-41
- 5.6.2 艺术授权41-43
- 5.6.3 互动体验的延展开发43-44
- 第六章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售卖商店44-48
- 6.1 博物馆艺术衍生售卖品店的概念及其特点44
- 6.2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售卖商店的历史发展44-47
- 6.3 国外艺术博物馆商店协会47-48
- 第七章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娟;浅谈博物馆的立体发展[J];文物春秋;2000年04期
2 刘丽君;抗战前河北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概况[J];文物春秋;2000年04期
3 陈爱兰;直观美国博物馆业[J];中原文物;2000年05期
4 熊贤礼,马军;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文物;2001年01期
5 项隆元,高超云;试论博物馆环境的语言功能[J];中国博物馆;2002年02期
6 徐湖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繁荣社会主义的博物馆事业[J];中国博物馆;2002年03期
7 冯林英;关于博物馆商店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3年01期
8 项隆元 ,陈建江;博物馆观众娱乐性需求的认识与博物馆娱乐功能的确立[J];中国博物馆;2003年01期
9 童明康;中国的博物馆事业[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4期
10 崔大伟;;对新形势下博物馆经营的几点认识[J];文物春秋;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博物馆事业[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黎浩;;论博物馆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3 李建军;;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童江波;;论博物馆商品的开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于坚;;论博物馆应各具特色[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6 时晓明;;在市场中把握生机在改革中寻求发展——博物馆在新时期生存与发展的思考[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7 张量;许丽萍;;拓展思路 走向辉煌——北京地区博物馆改革提高与发展趋向初探[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8 庾华;;浅谈古代建筑的保护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杨海峰;;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影响[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黄鹤;关怀;;创新是博物馆事业的主线[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向光;在社会关联中认识博物馆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张颖岚;美国博物馆与社区发展的互动[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张颖岚;美国博物馆的运营理念与文化产业[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吕建中;发展民营博物馆 立法是关键[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兰箐;“把博物馆带回家”不再是梦想[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刘礼福;参观博物馆将可挑选等级[N];中国商报;2007年
7 金耀丽;中小博物馆发展意识要转变[N];中国文物报;2008年
8 谭平;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 促进文化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8年
9 本版编辑邋章文贡 郑文 刘金平;我国将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N];华东旅游报;2008年
10 记者 李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飞强;博物馆的悖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书慧;博物馆的科研评估[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志华;湖南省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发展研究(1951-2007)[D];中南大学;2013年
3 李雪;关于提升和强化故宫博物院博物馆性的思考与实施方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4 苏妮汗;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口译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张尧;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袁凯;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利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程海苗;我国西部博物馆移动终端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蔡林伶;从“补充”到“批判”:上海私立博物馆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易丹妮;欧洲早期博物馆的兴起:背景与历程[D];浙江大学;2014年
10 石佳;消费时代下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本文关键词:消费时代下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