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遗存及其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127;F592.7
【图文】:
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遗存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现时期该遗存的旅游价值。(3)安徽段漕运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旅游资源优化开发。分析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遗存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通过对游客对景区感知因素的问卷调查的角度发现其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论述其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优化对策。1.5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 研究思路首先在确定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变迁及其遗存旅游开发价值研究的选题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文献梳理和理论基础的回顾;其次对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的变迁及突显特点进行分析,接着对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大背景下现阶段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遗存及其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分析,最后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游客感知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遗存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其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1。
:蓝线分别为永济渠、广通渠、邗沟、江南河,红线为通济图 3-1 隋唐大运河凿初期,漕运发达,经济、文化渐趋繁荣,内河漕运发达。隋朝建都大乏,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得以维继。隋大业男女,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谦;;关于隋代通济渠入泗入淮问题考辩[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年00期
2 王永谦;;关于隋炀帝三下江都问题之剖析[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7年00期
3 刘希为;;隋开通济渠流经徐州[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4 王兴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出土陶瓷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中国大运河陶瓷文化遗产[J];东方收藏;2019年11期
5 刘效廷;;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15期
6 方孝廉;;隋开通济渠与洛河改道[J];考古;1999年01期
7 刘希为;;隋开通济渠与汴水改流考辨[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8 张志云;;《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通济渠”命名及方位质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9 陈超;;通济渠安徽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J];苏州文博论丛;2017年00期
10 阎书广;;郑州惠济桥保护与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蔡志伟;靳灵云;李建东;;基于现实可操作性的城市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C];2016年
2 尤涛;王代峗;;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南段的遗产价值与遗产构成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九辑)[C];2015年
3 周怀宇;;通济渠遗址考察述论——通济渠路线新辨[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冀和;;隋开通济渠流经区域路线考综述[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唐元海;侯金波;;淮河流域古代人工运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左丽慧;千年通济渠 今朝换新颜 八载申遗路 辛苦不寻常[N];郑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赵慎珠;鸿沟·汴河·通济渠[N];河南日报;2018年
3 郝红暖;通济渠开凿对安徽地区的影响[N];安徽日报;2014年
4 记者 李颖;大运河申遗开启倒计时[N];郑州日报;2011年
5 ;大运河河南段的前世今生[N];河南日报;2014年
6 孙旭培;近观大运河千年风姿[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郑州市大运河的前世今生[N];郑州日报;2011年
8 淮北师范大学 余敏辉;安徽大运河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N];安徽日报;2019年
9 姜德兴;谈谈说说写写看看字字笃学好古史 思思想想唱唱听听句句马到成功声[N];中华建筑报;2014年
10 兰文飞;历史上的大运河[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稳;通济渠安徽段漕运文化遗存及其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龚鑓;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修全;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的遗产构成与价值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5 王金根;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与沿岸聚落空间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3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2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