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翁牛特旗岩画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0:08
【摘要】:翁牛特旗岩画处于我国东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端与昭乌达草原的交错地带,是赤峰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翁牛特旗岩画位于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区域内,这既为翁牛特旗岩画研究提供相关的考古资料,又为周边考古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及研究资料,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翁牛特旗岩画点共计13处,其中岩画类型较为典型、分布集中且数量较多的有4处。本文以这4处的岩画点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并进行研究。位于旗内北部的白庙子岩画和小凤山岩画形制较为单一,以人面像为主,制作方法主要为磨刻法,打磨的比较精细,且两地岩画制作时期较早。位于旗内东南部的毛瑙海山岩画及大黑山岩画形制种类较多,以符号为主,制作方法主要为钻刻法,线条较细,这两地的岩画时期较晚。对两次实地考察的岩画资料及附近古文化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翁牛特旗岩画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岩画数量较多且分布集中。赤峰岩画近万幅仅次于阴山岩画,其中翁牛特旗岩画粗略统计有三千多幅,主要集中在白庙子、毛瑙海山及大黑山。第二,岩画时间跨度大。根据不同岩画点的岩画风格、附近文化遗迹以及微腐蚀断代法为依据,发现白庙子岩画及小凤山岩画时期较早,两地人面像距今约7000多年。毛瑙海山岩画及大黑山岩画时期较晚。第三,岩画形制多样。四个岩画点的岩画大致可分为人面像、符号、动物、与人相关等四个类型。根据翁牛特旗岩画的内容初步分析后可得出其主要功能有三个。第一,宗教功能。在当地岩画中能体现这一功能且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白庙子巨薯石岩画。巨薯石体积较大且岩画前有开阔的空间,巨石朝天的一面有18个凹穴,根据其排列分布应为当时人对星象认识的反映,朝东的一面有大小不一的14幅人面像,人面像凿磨痕迹较深线条粗大,风格质朴而不失威严。此外,以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判断制作这些岩画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可推测巨薯石上的岩画应该出于某种祭祀活动的需要。第二,社会教育功能。岩画制成后对于部落成员来说是一部认识自然及部落文化的实用“教材”。第三,记录功能。大黑山岩画中有些描述生活场景的岩画可以体现这一功能。在大黑山与毛瑙海山岩画中还出现了大量线与圆相结合的符号,这些符号应当是当时人们交流和储存信息的所用,另外部分符号已经初现古文字的初始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9.4
【图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构成可概括为“五沙四山一分田”,土壤多为沙性。从下表可以看出科尔沁沙地每次扩展时周边的农业经济就有所收缩,人们食物来源不得不更的多依靠捕猎和畜牧,而当科尔沁沙地收缩时,沙地周边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对土地和气候要求较高的农业则有所发展。8000~6000a BP 期间为科尔沁沙地的第一次收缩,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原始农业。[1]白庙子等 4 个岩画点均位于翁牛特旗中部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带。
兽首龙玉器[1]
据目前已知岩画数量统计,翁牛特旗发现岩画点共计 13 处,岩画约三千余幅。已发现的岩画点分别为土城子岩画、小凤山岩画、勃隆克岩文、杜家地岩文、界石山岩画、羊羔山岩画、小红山岩画、海金山岩画、白庙子岩画、毛瑙海山岩画、大黑山岩画、小井子岩画和响水岩文,其中白庙子山、毛瑙海山和大黑山三处岩画类型较为典型,岩画集中且数量较多,所以我们以这三处岩画点为调查的重点。此外,小凤山岩画与白庙子人面像类似且距离我们住宿的乌丹镇比较近,交通方便,因此对小凤山岩画也进行了实地考察。岩画的命名按照国际惯例,采用最小地名的命名原则,但根据具体情况稍作改动。此次调查用岩画所处山名首字母、测量顺序和岩面来编码记录,例如NWbmzY1A①即代表内蒙古自治区(N)翁牛特旗(W)白庙子山(bmz)第 1 块岩石(Y1)第一面(A)的第一个个体(①)。岩画的分组与国际惯例略有不同。由于翁牛特旗岩画所在岩面大多尺寸较小,一个岩面大多只有一个或几个单体,因此以一个岩面为一幅,如岩面较大且岩画画面较为复杂则做另外详细说明。
本文编号:2747312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9.4
【图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构成可概括为“五沙四山一分田”,土壤多为沙性。从下表可以看出科尔沁沙地每次扩展时周边的农业经济就有所收缩,人们食物来源不得不更的多依靠捕猎和畜牧,而当科尔沁沙地收缩时,沙地周边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对土地和气候要求较高的农业则有所发展。8000~6000a BP 期间为科尔沁沙地的第一次收缩,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原始农业。[1]白庙子等 4 个岩画点均位于翁牛特旗中部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带。
兽首龙玉器[1]
据目前已知岩画数量统计,翁牛特旗发现岩画点共计 13 处,岩画约三千余幅。已发现的岩画点分别为土城子岩画、小凤山岩画、勃隆克岩文、杜家地岩文、界石山岩画、羊羔山岩画、小红山岩画、海金山岩画、白庙子岩画、毛瑙海山岩画、大黑山岩画、小井子岩画和响水岩文,其中白庙子山、毛瑙海山和大黑山三处岩画类型较为典型,岩画集中且数量较多,所以我们以这三处岩画点为调查的重点。此外,小凤山岩画与白庙子人面像类似且距离我们住宿的乌丹镇比较近,交通方便,因此对小凤山岩画也进行了实地考察。岩画的命名按照国际惯例,采用最小地名的命名原则,但根据具体情况稍作改动。此次调查用岩画所处山名首字母、测量顺序和岩面来编码记录,例如NWbmzY1A①即代表内蒙古自治区(N)翁牛特旗(W)白庙子山(bmz)第 1 块岩石(Y1)第一面(A)的第一个个体(①)。岩画的分组与国际惯例略有不同。由于翁牛特旗岩画所在岩面大多尺寸较小,一个岩面大多只有一个或几个单体,因此以一个岩面为一幅,如岩面较大且岩画画面较为复杂则做另外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虹雪;内蒙古翁牛特旗岩画初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47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4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