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11:34
【摘要】: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剧了旅游业的竞争,而旅游业的根本竞争在于目的地之问的竞争。在这样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下,要保证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持续稳定发展,势必要不断采取措施,采取有效方法以开发旅游目的地来提升竞争力,这就使得分析评价某一目的地在同类型目的地中的既有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既可以明确目的地的吸引程度,又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指明方向。因此,分析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炼定性定量评价指标,给出合理评价方法,是认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确定目的地发展模式和方向的重要途径,并且为保持旅游目的地的长久竞争优势和促进目的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际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过程主要有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选择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两个阶段,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分析某一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决策团队提供的偏好信息成为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发旅游目的地,本研究对目的地竞争力的要素和来源进行剖析,从而确定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首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来源,据此确定了竞争力要素为核心资源的吸引力、基础设施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目的地的管理水平、环境的支持以及旅游者的需求和感知;然后,在要素识别基础上,对各方面要素进行探讨以选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为后续的旅游目的地评价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都须邀请多位决策者参与其中。针对一些短期的市场开发行为,项目负责团队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产生效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决策团队的组建和偏好形式的选择,据此,本研究将基于语言术语的决策理论引入到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客观环境的模糊性,还能较大程度上避免评估信息的丢失,针对短期的开发行为,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群体语言信息的竞争力评价方法。首先,评估人员利用语言短语表征旅游目的地关键指标权重的偏好信息,并使用转换函数将语言短语转化为三角模糊数;其次,集结决策者的偏好信息与其相对重要度向量,经过处理后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最后,将各目的地在各项评价指标上的表现与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集结,得到各目的地的综合评价值,据此得到各目的地的竞争力排序。(3)实际的竞争力评价过程中,通常还会存在一些中短期规划的市场开发行为,项目负责团队要求的时限不会过于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团队的选择就有较大的自由度,来自不同领域的决策者对评价指标的熟悉程度不同,这就使得他们会采用不同语言标度进行评价,针对这种评价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粒度语言术语的评价方法。首先,各位专家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语言标度,给出各项评价指标的偏好信息;其次,进而将多粒度的语言变量进行一致性转换,引入近似理想方案的顺序优选技术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最后,将各目的地在各项评价指标上的表现与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集结,得到各目的地的综合评价值,据此得到各目的地的竞争力排序。(4)实际上,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成熟旅游目的地的长期规划的市场开发行为,因此,项目团队在决策者偏好信息的选择过程中,都不会对时间有过于严格的限制,但是更希望能够得到综合主客观各种因素的更加准确的结论,针对这种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信息熵的评价方法。首先,利用集成方法对决策成员给出的偏好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初始的评价指标权重;其次,决策者使用语言变量表征评价指标的偏好信息,利用改进的信息熵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修正权重,进而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向量;最后,将各目的地在各项评价指标上的表现与各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集结,得到各目的地的综合评价值,据此得到各目的地的竞争力排序。(5)以目的地类型较多、资源较为丰富的乐山市为例,并依据发展阶段和类型的不同确定了嘉阳小火车、郭沫若故居和峨眉山作为比较分析对象,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理论方面看,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针对性,对于竞争力的评价理论是一种很好的完善。从实践方面分析,使用本文所提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大大提高了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工作效率,有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旅游科学》编委介绍[J];旅游科学;2006年02期

2 罗明东;;为旅游研究创建新的平台——《旅游研究》创刊始末[J];旅游研究;2009年02期

3 ;《旅游科学》改版启事[J];旅游科学;2010年01期

4 陈道山;;旅游的本质再探讨[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5 马丽丽;;试论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6 王少华;;郑州古都旅游形象调查与研究[J];河南农业;2012年02期

7 韦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07期

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9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6期

10 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嘉龙;;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曹诗图;刘晗;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戴斌;唐晓云;杜晓姗;;2010年我国旅游研究评述——基于国内18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立;;完善旅游购物店诚信服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6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张凌云;崔秀娟;;2007~2009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对我国四种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9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敬武;;对旅游世界前提的追问与反思[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春弦;我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曹诗图 刘晗 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云南日报;2004年

4 魏晓霞;全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王小润;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朱东国;《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在全国红色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记者 付丹 实习生 刘亦陈;全力推进我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N];团结报;2009年

9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N];经济日报;2009年

10 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 张红卫;发展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N];安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革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薛婧;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九位;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信辉;唐代帝王旅游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炜;上海城隍庙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及其营销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3 楚晓;互助旅游法律问题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4 孙诚;涉外游轮口译—个人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宋友;西双版纳望天树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崔叶青;城市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年

7 林芝;旅游市场监管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芳;基于百度指数的中国大陆5A级景区旅游信息流网络空间格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亚珍;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娇;基于符号学的乡村旅游真实性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62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62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