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云南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

发布时间:2020-07-19 12:38
【摘要】:多种多样的岩溶地貌和景观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其中一些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岩溶地貌与景观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国家公园或地质公园。从与国内外各类岩溶地区的对比来看,云南丘北普者黑岩溶峰林湖泊地貌有着独特而重要的科学、美学和保护价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研究普者黑地区的岩溶地貌的单体特征和地貌组合景观,总结出普者黑岩溶地貌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从而为以后该地区地质地貌的深入细致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普者黑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意见,为该地区旅游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共分为五章,共5万余字,包括插图33幅,表格16个,照片17张。论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岩溶研究的历程,从中国南方岩溶区整个大区域的地质背景出发,以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勘探和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岩溶区的地学背景和研究区的地质条件,阐述了普者黑岩溶地貌的单体特征和分布规律,总结了普者黑独特的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特征和地下水对其岩溶地貌的塑造,并深入论述了普者黑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发育历史、演化模式与地质成因。最后以旅游地质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普者黑公园旅游容量和客源市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了普者黑公园的开发模式和原则,以及保护其旅游地质资源的相关措施。最后是全文的结论。 本研究以野外调查为主要手段,在对前人地质勘查、研究资料和科研组野外踏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区域构造背景的研究成果,并应用地质学、地貌学、岩溶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与桂林、石林等地的对比研究方法,对普者黑岩溶地貌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为:(1)目前所查资料中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献系统地对丘北普者黑岩溶地貌进行过研究,本文首次专门对其岩溶地貌的形成和特征作了较深入的宏观研究;(2)本文采用了对比方法将国内外部分著名岩溶发育区的岩溶地貌与普者黑的岩溶地貌从岩溶形成时代到地貌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3)针对普者黑独特的岩溶地貌组合,全面分析了其形态和类型特征,并首次总结了其分布规律;(4)采用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讨论了普者黑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发育历史;(5)首次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旅游学的方法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结合,提出了适合普者黑公园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P931.5
【图文】:

岩溶区,地貌,剖面示意图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与研究区地质条件区内第二大台阶以云贵高原为主体,包括四川盆地西南盆周山区以及渝鄂黔湘西部山原地带。由西向东承上而下,东抵三峡出口,南达桂西百色地区,前沿为宜昌—吉首—凯里—三都—河池—巴马—德保一线,构成台原广阔、峰丛起伏、边缘深切、缓倾东南的地貌景观。云贵高原之上有多级夷平面,一般高程1200一1500m、1500一17O0m、1800一2200m、2200一2400m,高原内部中心地带,地势起伏较小,边缘地带切割深度200一500m,山脉高程可达3000m以上,切割高差可达1000m以上,最高峰滇东北药山高程404lm。以高原断陷盆地、峰丛洼地、溶丘洼地、中山峡谷等岩溶地貌为其特点的丘状高原与中低山地形构成横跨西南地区的特色地貌。I

剖面图,剖面,岩层倾角,背斜山


高视槽背斜(I:4)轴长20km,宽1一Zkm,轴面直立,背斜核部由下寒武统轻微变质的砂、页岩组成,岩层倾角700以上。北翼泥盆系至二叠系,岩层倾角10。一30“。南翼被断失,本背斜是本区南部的分水岭区域,为背斜山(图2.9)。

示意图,区域构造,构造层,示意图


笱绌妒垦绗宦畚牡诙錅虑鈌虻刂时尘坝胙芯壳釮刂侍跫?层(三叠纪构造层,代号D、中晚喜马拉雅构造层(代号Hb)(图2.10)。峰林湖盆发育于印支构造层,该层是各类地表岩溶地貌、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地层,也是岩溶裂隙水分布层,被中晚喜马拉雅构造层覆盖,形成松散岩的半覆盖—覆盖型岩溶水分布区。磅磅V:华力西构造层;I:印支构造层;Hb:喜马拉雅构造层图2.10普者黑区域构造层示意图F电.2.10段ructU比 1IayerSCbeln.血d扭9..ofP山山曲ei.旧2.43断构造运动及地质演化历史2.43.1新构造运动研究区新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迹象有:(1)古夷平面成为高原面现象,古夷平面海拔在本区为180(卜Zooom;(2)多层溶洞现象,普者黑湖盆出现两层溶洞(153小1548m,142卜1470m),区域上有六层溶洞(203卜2250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景慧;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11期

2 任美锷;徐霞客对世界岩溶学的贡献[J];地理学报;1984年03期

3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4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Deep-buried Weathered-crust Kars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Group in the Tarim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2年04期

5 熊康宁;肖时珍;刘子琦;陈品冬;;“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4期

6 孙艳丽,况明生,张远嘱,吴威,魏秉铎;中国南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石漠化过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马铭嘉;张兵;赵晶晶;;丘北普者黑公园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1期

8 马铭嘉;张兵;赵晶晶;殷桂仙;越圆;;云南普者黑成景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特征[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9 林钧枢;路南石林形成过程与环境变化[J];中国岩溶;1997年04期

10 刘星;云南石林地区钙华的ES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岩溶;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覃海绍;七百弄地区岩溶地质研究及旅游资源开发保护[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2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62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