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丝绸之路中国段陕甘新省区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21:01
【摘要】:旅游业是具有社会、经济等效益的综合性产业,其中入境旅游业对树立民族形象、弘扬民族文明、创汇增收、招商引资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我国入境旅游业东部比西部得到率先发展,产生了东西部区域不平衡,马太效应明显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各生产要素以及入境旅游流由东部的增长极向西部地区输送,带动西部地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涓滴效应。丝绸之路是我国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线路,该条线路聚集了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宣传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介体。该线路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富民富边、促进西部发展等巨大的社会效应。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以丝绸之路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在旅游流集散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系统论等理论指导下,依据涉及区域内的实地调查资料和历年来政府权威部门的统计调查资料,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分析、比较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时空动态角度深入地分析丝绸之路内部旅游流流动以及与相关经济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旨在促进丝绸之路入境旅游快速发展,进入与东部接轨的良性转变。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对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行为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人口统计因素进行统计,其次从入境旅游者认知行为方面进行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对陕甘新三省以及对西部各城市的认知分析,最后,从“推-拉”理论的角度对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研究,分析了入境旅游者前往丝绸之路的吸引力、阻碍力和推力因素。 第二,对丝绸之路旅游流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时间层面上分析了丝绸之路整体旅游流的流量变化和时间变化,在空间层面对首选入境和停留城市个数进行了研究。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的入境旅游流内部流动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归纳研究,并在旅游目的地区域模式理论以及基尼系数等理论的指导下,对陕甘新三省的旅游流流动进行了总结理论和提升。 第三,根据旅游耦合原理,分别从时间角度对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口岸城市自1999——2009十年间(不包括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的旅游流转移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研究,并从空间角度对丝绸之路三省区与全国各个省区在2009年的旅游流及旅游经济进行耦合分析。 通过对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区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由于丝绸之路路线长,景点多,距离口岸城市较远,所以游客在年龄、职业、家庭类型方面的比重表现出对时间要求的偏向性;并且大部分游客具有本科甚至硕十的学历,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游客比重也大于其他旅游区域,说明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和较长路线要求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入水平。 (2)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对于陕西安的认知印象较好,新疆乌市和甘肃敦煌大部分认知指标均低于西安;分析结果还发现三地入境旅游流对于同一城市给出不同评价,对自己所在旅游城市均给予高分。可见旅游者在某地旅游就会对此地产生更多认知,体现了旅游业具有增加不同地区、文化、种族人民交往交流,消除偏见,促进沟通的重要作用。 (3)对于旅游者动机的研究发现丝绸之路对于入境旅游流吸引力主要来自旅游环境和旅游景点,对入境旅游者的阻碍因素为旅游通达因子和距离因子,而旅游者要素、身心遁世需求和精神发展需求组成了推力因素。 (4)近10年内丝绸之路旅游流受外界事件影响较大,其中甘肃变化浮动最大,有大起大落之势,退步较大;入境旅游者停留时间方面陕西有缓速增势。在空间研究方面,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对于入境城市的首选为北京,上海和新疆随其后。旅游者游览城市以三个及三个以上居多。 (5)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内部流动路径方面,陕西境内主要扩散方向为西安-北京、西安-上海、西安-西南部旅游城市以及西安-甘肃相关旅游城市方向,可见西安与北京、上海口岸城市入境旅游联系密切,与同处西部的西南部旅游热点城市也有较大联系,并且通过甘肃若干旅游城市与新疆入境旅游流连接,形成了单结点西安模式;甘肃境内敦煌为省内主要入境首站,敦煌-嘉峪关、敦煌-吐鲁番方向占比例较大,可见敦煌东接、西进旅游流客源作用明显;甘肃形成以敦煌为主要结点的多结点模式,基尼指数为0.228,旅游流空间较为均衡;新疆地区以乌鲁木齐为首选入境城市,乌市旅游流集散作用极大;主要路径扩散方向为乌鲁木齐-敦煌、乌鲁木齐-喀什和乌鲁木齐-吐鲁番,并形成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乌鲁木齐环流,乌鲁木齐-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环流,及吐鲁番-敦煌-哈密-吐鲁番环流;新疆旅游流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一级结点的多结点模式,基尼指数为0.265,旅游流空间为一般平衡状态。丝绸之路整体形成目的地链式结构,促进三省联系。 (6)在三大口岸城市和丝绸之路在1999——2009十年间的旅游流转移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分析中,可得出北京与丝绸之路联系紧密,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的转移数量是引致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增大的显著因素,北京西向转移旅游流对丝绸之路的影响非常重要;而上海对于丝绸之路处于一般影响状态;广州对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处于矛盾的负影响状态。对于丝绸之路与全国各省市之间在2009年的耦合状态来看,宁夏是唯一高度耦合地区,耦合度相对较高的大多为与陕西省交界的省份,远离丝绸之路区域的省份一般耦合度较低,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视角方面,将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的入境旅游流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别研究丝绸之路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关系,以及其与全国三大口岸以及与全国各省市的时间、空间层面的耦合关系,对于丝绸之路中遗作有一定贡献。 研究内容方面,对丝绸之路内部入境旅游流的流动模式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升到理论层次,提出了增强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竞争力的相关建议,为丝绸之路中国段增强旅游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
【图文】:

入境旅游,陕西省,遗址


人和中亚、西亚等地的各国使节、客商频繁往来,前所未有的大范围国际交往使汉代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大都市。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近10年来入境旅游与省内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图3一1)。陕西省列入“丝路申遗”名单有宝鸡、咸阳、汉中、西安的12处20个文物景点,这些景点包括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包括大明宫遗址、西市遗址、天坛遗址、明德门遗址、延平门遗址、兴庆宫遗址、含光门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唐昭陵、唐乾陵、茂陵及霍去病墓、张鸯墓、鸡摩罗什舍利塔、大秦寺塔、兴教寺塔、法门寺塔地宫、彬县大佛寺石窟以及西安清真寺等。陕西“丝路申遗”呈现景点多、难度大的特点,但是由于申遗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保护规划文本制作、环境整治等相关情况进行顺利,成效明显。

入境旅游,甘肃省,丝绸之路,墓群


陕西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大,特别是受2008年相关事件影响,入境旅游遭受巨大损失(图3一2)。中国有48处文物点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其中甘肃境内有11处,分别为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拉梢寺、炳灵寺石窟—下寺、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榆林窟、张掖大佛寺、骆驼城遗址及墓群、锁阳城遗址及墓群、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和果园—新城墓群。为此甘肃省已成立“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完成n处遗产备选点的全面摸底调查工作。丝绸之路甘肃段为东起平凉、天水与陕西相接,西至敦煌、安西进入新疆,全长达1660多公里。丝路沿途保存了丝绸之路多个时期的宗教寺庙、古城址、骚站和古墓葬群等中西文化交流的遗址、遗物,其文化遗产既有作为丝绸之路一个区段与其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又具有甘肃独特的地域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整个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缩影。5000圈翻目tj肃GoP(亿元)4000一闷卜-!t一肃旅游外汇收入(万美3000元)n

本文编号:2789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89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