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21:05
   本论文基于MapGIS6.7建立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数据库,使用时序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子;通过紧密度、聚集度、连结度指数等分析流域资源的空间形态;运用引力模型等探讨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及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控。结果表明: (1)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可分为起步期(1990年以前)、成长期(1990年-1998年)、发展期(1998年-2008年)。起步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在中游桂林城区地带,新开发数量较少;成长期新开发数量点增长快,但质量低:发展期以漓江流域上游和下游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上游合计新增开发景点数量是1990年以前的10倍,下游阳朔新增景点数量是1990年的4.62倍,而中游桂林城区段呈现下降趋势,至2008年,全流域开发数量是1990年以前的1.88倍。 (2)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形态紧密度C=0.42、最近邻比率Rn=0.9375,表明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紧凑度较低,总体呈弱集聚分布,中上游为均匀分布(Rn=1.484)而下游呈集聚型分布(Rn=0.441);连结度β=1.592、r=0.539显示旅游资源之间连结度不高、道路通达度中等,未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点、线缓冲分析表明,51.2%旅游资源集中在以城镇为中心的5km范围内,国道两侧2km线缓冲区旅游资源占流域总量的74.4%,桂林-阳朔段为资源密集分布区。地域结构上,漓江上游资源开发力度稍逊于下游,中游开发质量最高,其次是上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表现出资源开发围绕城镇沿国道线两侧推进的点-轴发展为主圈层开发为辅的复合型开发格局,开发方式仍属资源依赖型,同类型资源开发竞争激烈。44个因子贡献度分析表明:影响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4个关键因子为:资源价值0.1185、交通位置0.1181、资源类型0.0807、资源分布0.0774。 (3)资源的集聚与扩散、政策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利共生与竞争是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根据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和结合存在问题,构建了一个中心,两翼展开、三类保护地、四个发展轴、三个联动网的网络型优化体系。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演变规律、驱动机制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我国其他生态旅游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学位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市场原则,市场,行政原则,二心


「1槛和销售范围的盈亏关系以及合理的六边形销售服务区模式,创立了按市场、交通、行政原则构筑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定区域内中心地功能等级、数量和空间分布的系统理论(图1一1(引自李小健,1999))。此后,许多学者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实际验证。0.中心.B砚中心幼O【.中心绝O人.申心泊.M二心幼一0.中心泊的市场幼幼_…心泊自市肠泊晚一X.*心幼的市场绝城.~…^.中心抽.-.泊幼··---一M.申心均的市月性幼图1一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Fig.1一 1Marketundertheprineipleoftheeenterofthe盯 stem(aquotefromLi劝aojian,1999)

空间分布,梯度理论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图1一2)。 OOOOOO。OO0均质区域旅游增长极出现区域旅游的发展图1一2区域旅游中增长极的作用Fig.l一 2The脚 wthintheroleregionaltourism.3.3梯度理论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梯度理论的主旨,就是在对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广泛意义上的各种各样梯度现象分别把握的基础上,研究对它们如何利用、培植和配置,形成科学、有序、和谐的分布态势和开发战略,以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施祖麟2007)。

空间结构,空间扩散,梯度理论,旅游发展


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图1一3梯度理论发展模型Fig.l一3G耐 ienttheo口 ofthedevelopmentofmodel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梯度理论。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但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这种推移逐渐向外推移,即向梯度差较小的方向或向引力大于斥力的方向转移,而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地则向更高的梯度发展。(黄羊山,2004).3.4空间扩散与核心边缘理论有关扩散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熊比特 (J.Schumpeter)(1950)的创新扩散理论,熊比特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由此导致了经济发展的长波,由于技术创新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平衡的,故创新总是由核心扩散到边缘再扩散到外缘。1953年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 (T.Hagerstrand)首次系统地提出空间扩散理论,此后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很快,空间扩散理论被誉为二十世纪人文地理学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孔撤社1994)。所谓空间扩散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蔡玉军;邵斌;;问题与策略:我国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集约化发展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王乔俊;钟泓;粟维斌;;基于MapGIS的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构建[J];福建林业科技;2015年03期

3 粟维斌;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估[J];改革与战略;2014年11期

4 申瑞侠;;基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智慧景区建设研究——以漓江景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19期

5 信忠保;肖玉玲;王冬梅;李扬;任远;李青山;;广西桂林漓江河岸带植被配置类型与退化机制研究[J];生态科学;2014年04期

6 郑文俊;;游船旅游者对漓江景观的期望与感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7 秦润君;吴虹;郭琪;赵胜利;;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漓江自然地貌破坏现状调查[J];国土资源遥感;2013年01期

8 李霄冰;;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探索——对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思考[J];世纪桥;2012年11期

9 方世敏;赵金金;;区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与竞争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景璐;基于生境压力的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刁碧澄;江苏省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李X;基于雨水安全集蓄与利用的滨岸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何映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漓江流域地表覆盖分类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4 张雨;漓江流域植被动态遥感监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2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22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