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21:50
   随着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信阳市郝堂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郝堂村从一个典型的欠发达乡村,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发展先进示范村。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收入上的大幅度增长,实现了村民就近就地就业,解决了当地村民由于外出务工,难以照顾家庭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因此,研究郝堂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对情况相近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产生很好的借鉴作用。所以研究郝堂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论点是建立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治理范式和乡村旅游公共事务属性基础之上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治理范式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促进乡村社会公共事务发展内部化和社会化,而乡村旅游也属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且遵循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治理范式往往更加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首先,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经验研究,以及对多中心治理理论、旅游系统理论、协同发展理论等理论的梳理,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郝堂村乡村旅游开展进行条件分析、现状描述、特征总结、模式归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郝堂村的多中心协同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内涵是:“在尊重规律、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多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政府引导、专家指导、村民实施,统筹‘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系统化构建乡村旅游吸引物,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其次,多中心协同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运行过程可以用“二三三一”来总结,即乡村旅游发展中两个阶段(主体参与和经营发展);三个互动主体(政府、村民、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三个推动(政府规制性政策推动、市场引导下村民推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智囊服务推动);一个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最后,本文对郝堂村多中心协同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政府、村民、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NPO/NGO)多个参与主体协同发展,遵循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多元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吸引物规划建设;合力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学位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592.7;F327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9图 1-1 研究思路图1 实地调查法从科学和客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郝堂村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开展实地调查,相关资料,并对郝堂村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层次思考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地理位置,信阳市,风景区


3 章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条件方面堂村地理位置优势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地处京港澳高速以西,郝堂村距离信阳市多个风景名胜区都不太远,距离震雷风景区 25 公里、南湾湖风景区 25 公里、鸡公山风景区中心城区仅 17 公里,位于信阳市的环城游憩带上,满足了的需求。从市区开车抵达郝堂村仅需约 20 多分钟,从时间距离上都满足游客周末出行的需要。

谷地,水系,乡村旅游


适于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蔬菜、茶叶、板栗等农作物生长,赏型植物生长。丰富的植物群落,使郝堂村成为自然环境“清幽”的绝佳乡村旅游胜地[30]。堂村地形地貌优势地形及海拔高度。郝堂村基本地形为南高北低,植被覆盖较为茂盛相间分布,平均海拔在 70-300 米之间。这种地形地貌多样的特点,山就势的构建乡村旅游吸引物。郝堂村的山地自行车道便得益于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欢欢;;乡村旅游拉力动机及其与游客满意度、忠诚度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2 李昌平;;探索乡村建设的四两拨千斤之法——内置金融村舍及联合社体系建设是开启农村复兴之门的钥匙[J];小城镇建设;2017年03期

3 王磊;孙君;;农民为主体的陪伴式系统乡建——中国乡建院乡村营造实践[J];建筑师;2016年05期

4 郝栋;;郝堂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河南信阳郝堂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实验[J];学术评论;2015年01期

5 奚源;刘晓凤;;信阳市郝堂村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年31期

6 郭磊夫;;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2期

7 王磊;孙君;李昌平;;逆城市化背景下的系统乡建——河南信阳郝堂村建设实践[J];建筑学报;2013年12期

8 卢伟娜;陈新林;孙君;鲍国志;王春元;;乡村景观建造思路探索——基于信阳市郝堂村的实践[J];林业科技开发;2013年06期

9 李昌平;;“内置金融”在村社共同体中的作用——郝堂实验的启示[J];银行家;2013年08期

10 张满林;朱新杰;;辽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魏勤;乡村旅游综合体模式研究[D];西华大学;2017年

2 王乐;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

4 周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高佩佩;西安市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秋成;博弈视角的乡村旅游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树;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彭燕平;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4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24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f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