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及前景预测——以云南省为例
【部分图文】:
表3 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年份 A(x) T(y) C T D 耦合协调度等级 2003 0.108 0.116 0.499 7 0.111 8 0.236 4 中度失调 2004 0.122 0.133 0.499 5 0.127 4 0.252 2 中度失调 2005 0.132 0.136 0.499 9 0.133 7 0.258 6 中度失调 2006 0.129 0.151 0.498 5 0.140 2 0.264 4 中度失调 2007 0.144 0.157 0.499 5 0.150 3 0.274 0 中度失调 2008 0.168 0.167 0.500 0 0.167 5 0.289 4 中度失调 2009 0.192 0.156 0.497 4 0.174 1 0.294 3 中度失调 2010 0.204 0.202 0.500 0 0.203 2 0.318 7 轻度失调 2011 0.246 0.218 0.499 1 0.232 5 0.340 6 轻度失调 2012 0.294 0.233 0.496 6 0.263 6 0.361 8 轻度失调 2013 0.328 0.253 0.495 8 0.290 5 0.379 5 轻度失调 2014 0.357 0.262 0.494 0 0.309 5 0.391 1 轻度失调 2015 0.377 0.275 0.493 8 0.325 8 0.401 1 调和协调 2016 0.395 0.299 0.495 2 0.346 7 0.414 4 调和协调 2017 0.409 0.334 0.497 4 0.371 8 0.430 1 调和协调2.2 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逐渐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作用及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了农业与旅游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修正的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云南省2003—2017年的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修正的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2018—2027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由最初的中度失调转变为调和协调,由农业滞后于旅游业发展转变为农业略优于旅游业的发展,这是由于近几年来,云南省对农业逐步重视,积极引进工商资本下乡,云南省由于其地理位置因素,适宜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的坝区较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促使土地育种优良化、耕种机械化、生产规模化,而过去几年,云南省旅游业市场乱象频出,严重滞后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本文根据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为更详尽明朗地反馈产业融合的重点与方向,构建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模型,旨在推进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等现代化发展,丰富旅游内涵,实现旅游业的多元化、高质化、便捷化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协调发展做参考,如图3所示。3 讨论与建议
由表4和图2可知,预测值与实际值大致吻合,经测算其平均相对误差为0.12%,远远小于0.1,说明预测值有较高的吻合度。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2018—2027年的耦合协调度将大致延续过去几年的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并预计于2020年完成从调和协调到初级协调的转变,于2025年完成从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转变,且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逐步加快,但直至2027年未能达成良好协调。2.4 结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元;侯丽;;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2 辛乐乐;代璇;张娅莉;;天水市城乡协调度评价[J];甘肃农业;2019年12期
3 张军涛;翟婧彤;;中国“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测度[J];城市问题;2019年11期
4 郭树斌;;中国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系统协调度分析[J];世界农业;2017年05期
5 戴婷;朱红梅;;开福区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20期
6 何格;赵媛;;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7 班莹莹;黄鹄;;广西钦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8 曹炳汝;;中国城乡发展协调度测度[J];城市问题;2015年11期
9 武圣钦;杨德刚;霍金炜;武荣伟;;塔里木盆地近10年城乡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20年01期
10 李成宇;张士强;;中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煜;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吴雄周;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丁亮;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罗其友;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武启祥;河南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7 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莹;耕地多功能强度与协调度典型模式探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 宗素涛;安徽省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3 张佳妮;湖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测算[D];湖北大学;2017年
4 高晓慧;四川省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0年
5 武延叶;京津冀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9年
6 戴婷;开福区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丽萍;基于协调度模型的西峰区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8 陈泓文;循环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9 王利民;转型成本视角下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10 胡志宇;四川省城乡发展转型演变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69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6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