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23:06
壮族铜鼓习俗是壮民族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族文化艺术奇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兰壮族铜鼓习俗是壮族铜鼓习俗的典型个案,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较浓重的区域特色,是壮族铜鼓习俗一块“活化石”。 论文依托家乡民俗研究的优势,以民俗学为基本理论、兼从跨学科视角来进行交叉、重叠研究,对东兰壮族铜鼓习俗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田野考察,将东兰壮族铜鼓习俗放置于具体的生态时空中进行审视,梳理出“官方”、“民众”、“学者”在各个主要的历史时期对东兰壮族铜鼓习俗之表述,动态性、立体性地呈现了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的“历史”与“现实”、“变迁”与“再生”的各种姿态;并从生态民俗学的视角探讨了东兰壮族铜鼓习俗所蕴涵的民俗功能及其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联,分析其“变迁”、“再生”的原因和文化意义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东兰县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基础和铜鼓习俗具有的民俗功能之间的互动关联是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生生不息地传承至今的源动力,铜鼓习俗之民俗功能的衰退和人们现实生产生活的实用需要发生转变是当下时代东兰壮族铜鼓习俗衰弱、变迁、再生的根本动力。东兰壮族铜鼓习俗之变迁与再生的姿态,对该习俗本身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东兰壮族铜鼓习俗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学位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K892.3
【部分图文】:
第一章 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的文化时空及其分布文化是人与自然的产物。东兰壮族铜鼓习俗处在具体的文化时空中,与当地的自然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互动关联。第一节 东兰县自然地理环境概况一、地理位置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地处东经 107°5′—107°43′、北纬 2—24°51′之间,县城位于经度 107°22'东,纬度 24°31'北,海拔 286 m,全县41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 1.2 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 2.12 万公顷,经济作面积 2445 公顷),东西最大横距 65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68 公里,东临河池市金城西临凤山县,北临南丹县、天峨县,南临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驻地东兰镇,距离族自治区政府驻地南宁市 308 公里,距离桂西北重镇河池市政府驻地金城江区 13其地理位置如图 2-1 所示。①
河床深,可容中型运沙船行驶,是河池市境内少有的水上交通重地质地貌和交通概况县属于大石山区,海拔两百米以上的大石山成群林立,境内中部地区多有达 1000 米以上的高山,山脉连绵不绝,大石山的山谷面十分陡峭,石壁,山路十分崎岖,山上丛林、草、藤等亚热带植物茂盛,毒蛇、蚊虫生动物、昆虫盛行,大多数地方生活环境恶劣,其地势环境状况大致如地势地貌状况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由于石山林立,开山府财力不支,所以当地交通并不发达。直到 2000 年以后,区党委、政府础设施大会战”,大量投资建设当地基础设施,当地才得以基本上村村路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总体上交通仍然很不便利。因为交通量少、受外来文化冲击小、工业企业数寥寥无几等原因,现东兰县仍是为主要经济基础的行政县,保持着较为良好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工业,山水秀丽,著有东里三潭、江平田园风光、银海洲、坡豪田园度假旅自然风光旅游名胜。
村日常生活用水主要靠蓄水池。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有油茶、油桐等。族铜鼓习俗在当地颇为盛行,目前当地民间收藏有传世铜鼓 79 面。三、长江乡概况长江乡位于东兰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 42 公里,东与隘洞镇相邻,南跟东镇相连,西同凤山县接壤,北与巴畴乡交界,总面积 22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 21193,现辖制 16 个行政村共 27022 人;其中,壮族人口为 27000 人,占总人口 95%以上。乡所辖的兰阳村原单独设乡,叫兰阳乡,后兰阳乡撤乡置村,并入长江乡。长江乡境内石山,山峦起伏,河流支系较多,水源较丰富,有巴英河、吉河、板隆河、兰阳河等河,位于兰阳村的兰阳泉甚为出名,从古至今,从未断流且保持流量不变,泉水四季常清,暖夏凉。当地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经济模式,种植水稻、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少量的板栗等经济作物。流行有铜鼓习俗、与兰阳泉相关的信仰民俗、山神信仰、河神仰等民俗文化。其中,当地壮族铜鼓习俗十分盛行,是东兰壮族铜鼓习俗较为典型的地之一,当地民间收藏有传世铜鼓 63 面。笔者重点田野调查点在东兰县的位置如图 2-3 所示: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9883
【学位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K892.3
【部分图文】:
第一章 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的文化时空及其分布文化是人与自然的产物。东兰壮族铜鼓习俗处在具体的文化时空中,与当地的自然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互动关联。第一节 东兰县自然地理环境概况一、地理位置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地处东经 107°5′—107°43′、北纬 2—24°51′之间,县城位于经度 107°22'东,纬度 24°31'北,海拔 286 m,全县41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 1.2 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 2.12 万公顷,经济作面积 2445 公顷),东西最大横距 65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68 公里,东临河池市金城西临凤山县,北临南丹县、天峨县,南临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驻地东兰镇,距离族自治区政府驻地南宁市 308 公里,距离桂西北重镇河池市政府驻地金城江区 13其地理位置如图 2-1 所示。①
河床深,可容中型运沙船行驶,是河池市境内少有的水上交通重地质地貌和交通概况县属于大石山区,海拔两百米以上的大石山成群林立,境内中部地区多有达 1000 米以上的高山,山脉连绵不绝,大石山的山谷面十分陡峭,石壁,山路十分崎岖,山上丛林、草、藤等亚热带植物茂盛,毒蛇、蚊虫生动物、昆虫盛行,大多数地方生活环境恶劣,其地势环境状况大致如地势地貌状况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由于石山林立,开山府财力不支,所以当地交通并不发达。直到 2000 年以后,区党委、政府础设施大会战”,大量投资建设当地基础设施,当地才得以基本上村村路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总体上交通仍然很不便利。因为交通量少、受外来文化冲击小、工业企业数寥寥无几等原因,现东兰县仍是为主要经济基础的行政县,保持着较为良好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工业,山水秀丽,著有东里三潭、江平田园风光、银海洲、坡豪田园度假旅自然风光旅游名胜。
村日常生活用水主要靠蓄水池。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有油茶、油桐等。族铜鼓习俗在当地颇为盛行,目前当地民间收藏有传世铜鼓 79 面。三、长江乡概况长江乡位于东兰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 42 公里,东与隘洞镇相邻,南跟东镇相连,西同凤山县接壤,北与巴畴乡交界,总面积 22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 21193,现辖制 16 个行政村共 27022 人;其中,壮族人口为 27000 人,占总人口 95%以上。乡所辖的兰阳村原单独设乡,叫兰阳乡,后兰阳乡撤乡置村,并入长江乡。长江乡境内石山,山峦起伏,河流支系较多,水源较丰富,有巴英河、吉河、板隆河、兰阳河等河,位于兰阳村的兰阳泉甚为出名,从古至今,从未断流且保持流量不变,泉水四季常清,暖夏凉。当地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经济模式,种植水稻、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少量的板栗等经济作物。流行有铜鼓习俗、与兰阳泉相关的信仰民俗、山神信仰、河神仰等民俗文化。其中,当地壮族铜鼓习俗十分盛行,是东兰壮族铜鼓习俗较为典型的地之一,当地民间收藏有传世铜鼓 63 面。笔者重点田野调查点在东兰县的位置如图 2-3 所示: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毅;;身份认同与布依族铜鼓文化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遥;东兰瑶族铜鼓习俗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9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7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