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本位”:社区参与的一种分析性框架——以贵州郎德苗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01-04 04:15
社区参与理论属于舶来品,然而中国在引入该理论前就已经开始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村社本位的意识由族群记忆的历史性延续、互助传统的文化性延续、工分遗产的制度性延续及多元行动主体有序互动的结构性延续所形塑;强有力的村社权力和有机共同体的村庄是其基本要素;在遵循公共性发展目标指引下的公权公用是基本实践逻辑,外来资源的缺乏是其面临的主要困境。构建"村社本位"社区参与的本土化分析框架,可以回应"社区参与如何可能"的学术命题,一定程度上,"村社本位"可被视为社区参与机制体制创新的一种本土化分析理路,可以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文章来源】:理论月刊.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社区参与: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二、“村社本位”:一种社区参与的本土理论
三、“村社本位”社区参与理论的深度剖析
(一)共同意识的形塑
1. 历史性延续:沉重的族群记忆。
2. 文化性延续:互助的传统文化。
3. 制度性延续:集体性的遗产。
4. 结构性延续:多元行动主体的有序互动。
(二)村庄本位的基本要素
1. 强有力的村社权力。
2. 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的村社。
(三)村社本位的实践:如何促进发展?
1.“发展为谁?”——公共性发展。
2.“如何发展?”——公权公用。
(四)潜藏的治理困境
四、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 杜芳. 探索. 2017(02)
[2]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本土化反思[J]. 谢小芹,简小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3]国家项目地方实践的差异性表达及成因分析——基于西部和中部两村庄的比较研究[J]. 谢小芹,简小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4]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 徐勇.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8)
[5]郎德苗寨社区旅游:组织演进、制度建构及其增权意义[J]. 陈志永,李乐京,李天翼. 旅游学刊. 2013(06)
[6]基于文化适应性评价的社区主导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朗德苗寨为例[J]. 黄虹,曹兴平. 经济管理. 2012(09)
[7]民族旅游的典范——贵州雷山郎德上寨研究述评[J]. 李会娥,徐圻. 凯里学院学报. 2011(02)
[8]“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案[J]. 李天翼,孙美璆.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06)
[9]“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J]. 邓正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 温铁军,董筱丹.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策略主义与维控型政权[D]. 欧阳静.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56130
【文章来源】:理论月刊.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社区参与: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二、“村社本位”:一种社区参与的本土理论
三、“村社本位”社区参与理论的深度剖析
(一)共同意识的形塑
1. 历史性延续:沉重的族群记忆。
2. 文化性延续:互助的传统文化。
3. 制度性延续:集体性的遗产。
4. 结构性延续:多元行动主体的有序互动。
(二)村庄本位的基本要素
1. 强有力的村社权力。
2. 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的村社。
(三)村社本位的实践:如何促进发展?
1.“发展为谁?”——公共性发展。
2.“如何发展?”——公权公用。
(四)潜藏的治理困境
四、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 杜芳. 探索. 2017(02)
[2]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本土化反思[J]. 谢小芹,简小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3]国家项目地方实践的差异性表达及成因分析——基于西部和中部两村庄的比较研究[J]. 谢小芹,简小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4]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 徐勇.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8)
[5]郎德苗寨社区旅游:组织演进、制度建构及其增权意义[J]. 陈志永,李乐京,李天翼. 旅游学刊. 2013(06)
[6]基于文化适应性评价的社区主导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朗德苗寨为例[J]. 黄虹,曹兴平. 经济管理. 2012(09)
[7]民族旅游的典范——贵州雷山郎德上寨研究述评[J]. 李会娥,徐圻. 凯里学院学报. 2011(02)
[8]“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案[J]. 李天翼,孙美璆.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06)
[9]“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J]. 邓正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 温铁军,董筱丹.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策略主义与维控型政权[D]. 欧阳静.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56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95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