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06:25
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够量度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以及社会环境系统所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是判断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既可以深入地认识它的旅游环境发展状况,还可以对其实际的旅游环境承载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述评了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题,确立了论文整体的框架,并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西江经济带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认识其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最后建立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理想值,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的权重,运用状态空间法测度西江经济带及七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而分析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并结合灰色预测法对实际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西江经济带的旅游环境承载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旅游环境在2010-2014年处于可载状态;2015-2016年处于超载状态,即西江经济带...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技术路线
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Butler,1980)
16图 3-1 广西西江经济带地理区位示3.1.2 自然环境3.1.2.1 地形地貌西江经济带处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的过度地带,西陵、盆地相间,东部、东南部是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总的状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山,中部和东部多平原,整个地势具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SD和DPSIR模型的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模拟研究——以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林恩惠,修新田,郭进辉,陈秋华. 林业经济. 2017(06)
[2]承德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J]. 贾紫牧,曾维华. 环境保护科学. 2016(06)
[3]省域A级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研究[J]. 张广海,赵韦舒.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4]基于LAC理论的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宁夏沙湖旅游区为例[J]. 石磊,李陇堂,张冠乐,杨萍,高秀云. 中国沙漠. 2016(06)
[5]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J].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6]基于模糊理论的宁夏沙漠旅游环境影响综合评价[J]. 李陇堂,薛晨浩,任婕,张冠乐,王艳茹. 旅游研究. 2015(02)
[7]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管理创新研究[J]. 杨秀平,翁钢民. 人文地理. 2014(06)
[8]崆峒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J]. 吕霞霞,石惠春,张灿.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03)
[9]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景区为例[J]. 陈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3 (06)
[10]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以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尹新哲,李菁华,雷莹. 人文地理. 2013(02)
博士论文
[1]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 王佳.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D]. 翁钢民.天津大学 2007
[3]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王辉.大连海事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物元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赣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王华春.江西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D]. 刘真真.中国海洋大学 2014
[3]都江堰市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D]. 陈丹.四川农业大学 2014
[4]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预警研究[D]. 杨松艳.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龙岩市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D]. 郭洁.福建农林大学 2012
[6]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肖雄.华中科技大学 2011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刘佳.中国海洋大学 2007
[8]喀斯特库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开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以贵州东风湖为例[D]. 王剑.贵州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02598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技术路线
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Butler,1980)
16图 3-1 广西西江经济带地理区位示3.1.2 自然环境3.1.2.1 地形地貌西江经济带处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的过度地带,西陵、盆地相间,东部、东南部是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总的状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山,中部和东部多平原,整个地势具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SD和DPSIR模型的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模拟研究——以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林恩惠,修新田,郭进辉,陈秋华. 林业经济. 2017(06)
[2]承德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J]. 贾紫牧,曾维华. 环境保护科学. 2016(06)
[3]省域A级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研究[J]. 张广海,赵韦舒.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4]基于LAC理论的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宁夏沙湖旅游区为例[J]. 石磊,李陇堂,张冠乐,杨萍,高秀云. 中国沙漠. 2016(06)
[5]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J].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6]基于模糊理论的宁夏沙漠旅游环境影响综合评价[J]. 李陇堂,薛晨浩,任婕,张冠乐,王艳茹. 旅游研究. 2015(02)
[7]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管理创新研究[J]. 杨秀平,翁钢民. 人文地理. 2014(06)
[8]崆峒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J]. 吕霞霞,石惠春,张灿.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03)
[9]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景区为例[J]. 陈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3 (06)
[10]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以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尹新哲,李菁华,雷莹. 人文地理. 2013(02)
博士论文
[1]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 王佳.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D]. 翁钢民.天津大学 2007
[3]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王辉.大连海事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物元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赣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王华春.江西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中国海岛县(区)旅游功能区划分与定位研究[D]. 刘真真.中国海洋大学 2014
[3]都江堰市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D]. 陈丹.四川农业大学 2014
[4]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预警研究[D]. 杨松艳.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龙岩市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D]. 郭洁.福建农林大学 2012
[6]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肖雄.华中科技大学 2011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 刘佳.中国海洋大学 2007
[8]喀斯特库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开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以贵州东风湖为例[D]. 王剑.贵州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02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002598.html